中時社論》雙城論壇 兩岸黑夜的一道亮光
中國時報社論
雙城論壇月底登場,臺北市長蔣萬安將率團再次訪問上海。這是大罷免後第一場重要兩岸活動,也是2016年後兩岸最高層級官方對話平臺。相比往屆論壇前綠營炮聲隆隆,截至目前無論是陸委會、還是民進黨籍臺北市議員都低調以對,這無疑是內部民意與外部情勢雙重影響的結果。
兩岸和平紅利推手
大罷免慘敗後,賴清德總統定調「休養生息」,將施政主軸調回民生經濟,至於兩岸部分,基本立場雖然沒妥協,但一些具體做法有所收斂。例如,除了賴總統近期釋出「對等尊嚴下(與大陸)交流合作」的溫和論述外,陸委會對參加九三北京閱兵或在大陸宣傳抗戰勝利的臺灣政界、演藝、民間人士的態度,經歷了「高高舉起」到「輕輕放下」的轉變,這與先前政府傳出的「賴17條不再限制民間」的訊息相符。
多數民衆反感「青鳥黑熊」抹紅獵巫,進而在大罷免投票中教訓民進黨,根源是賴總統3月拋出「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兩岸政治關係固然有敵對的一面,但在更加廣泛的文化、經貿、民間交流部分,同根同源、水乳交融纔是事實。更何況,即便在蔡政府任內,民進黨政府對柯文哲市府舉辦雙城論壇也一向採取低調尊重、樂觀其成的態度。加上論壇簽署的MOU均早已向政府備案,民進黨不敢違抗主流民意,對合法合規、合情合理的雙城論壇橫加干擾。
外部情勢的緩和,令臺海緊張控制在有限範圍內,也是本屆雙城論壇相對「天時地利」的原因之一。近日美中國防、外交部長先後通話,新一輪經貿談判也在西班牙登場,至少在11月底韓國APEC領袖峰會場邊的「川習會」之前,美中關係都會處於管控分歧、密切溝通、增進共識的平穩狀態。大罷免後,AIT密集接觸在野代表人士,反映出美方對臺灣民意變化的高度敏感,美方應會樂見城市層級的兩岸交流。
從郝龍斌、柯文哲到蔣萬安,雙城論壇不僅是臺北市長在兩岸議題上的政治秀場,更給兩岸關係帶來實實在在的「和平紅利」。例如,得益於柯文哲任內雙城論壇的溝通,令2017年民進黨執政下的臺北世大運未受到兩岸政治因素干擾。賴清德新政府上任後,兩岸情勢急轉直下,但去年12月上海副市長仍克服壓力來臺參會、參訪,維持了歷年來官方組團規格,更提出「支持恢復上海遊客來臺」倡議,令人眼前一亮。
打破雙向交流僵局
因此,在內外氛圍有所緩和、民進黨休養生息的關鍵窗口期,月底即將登場的雙城論壇,不應只是禮尚往來、照表操課,而是應該爲兩岸交流開放,尋求突破與成果。陸方應該「接力」去年論壇上釋出的恢復上海遊客來臺的善意,並在本屆論壇重申善意不變,更可進一步提出,先行恢復上海遊客來臺自由行。鑑於兩岸關於「禁團令」的拉扯已延續2年,若陸方可以跳出迴圈,直接訴諸自由行,民進黨政府也應順勢下臺階,讓素質較高、消費力較強的上海自由行觀光客儘快來臺,打破兩岸雙向交流的僵局。
對於蔣萬安市府而言,雖然兩岸事務屬中央職權,但在新情勢下,不應畏首畏尾、瞻前顧後,而是應該理直氣壯,爲支持兩岸和平交流的民意發聲與行動。一方面,蔣萬安應正面迴應陸客來臺,清晰表明「臺北市準備好了」的態度,共同促成兩岸雙向交流在臺北破冰。另一方面,蔣萬安作爲根正苗藍的蔣家後代,在臺北積極組織紀念抗戰勝利80週年活動,此次更應藉由登陸訪滬,以中華民族的高度發表抗戰論述,這也是臺灣與大陸社會對話、溝通的重要契機,有助於兩岸互信與和平。
雙城論壇不是兩岸「高來高去」談政治概念的地方,而應該成爲兩岸關係陷入近10年漫長暗夜中的一道亮光,照亮和平發展之路;也應該基於民衆福祉,成爲讓兩岸老百姓日子過得更好、更富,民間往來更順暢、更安全的對話平臺。在臺海氣氛趨緩的背景下,這一屆的雙城論壇,是時候處理和解決一些兩岸之間的實際問題了,希望兩岸執政者都可以秉持善意與智慧,藉着本屆論壇的召開順勢而爲,讓兩岸關係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