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職業代退”淪爲職業詐騙

張西流

據《工人日報》報道,二手交易平臺上存在不少聲稱能夠有償取消預訂的服務鏈接,標價多在上百元。除了酒店、機票,代退服務的業務還涵蓋遊戲充值、話費充值、保險保單、教育培訓、婚姻介紹、醫療美容、舞蹈健身等各領域,甚至形成了職業代退“黑灰產”。一些離奇的服務內容讓消費者直呼“這都能退”?不過,消費者寄希望於花“小錢”保“大錢”,結果卻未必如願。

近年來,打着“維權”旗號的“職業代退”服務,在消費市場悄然興起。從教育培訓到網絡遊戲,從保險退保到酒店預訂,各類代退機構以“專業維權”爲名,承諾爲消費者解決退費難題。然而,隨着黑灰產業鏈的滲透,部分“職業代退”逐漸異化爲“職業詐騙”,不僅侵害消費者權益,更嚴重擾亂市場秩序,亟待多方合力治理。

“職業代退”的運作模式看似簡單:代退人通過話術模板、僞造證據或訴訟施壓等手段,幫助消費者向企業索賠退費,並從中抽取高額佣金。表面看,這似乎是消費者維權的捷徑,實則暗藏多重風險。一方面,部分代退人以全額退款爲誘餌,誘導消費者提供身份證、銀行卡等敏感信息,隨後通過虛假投訴、威脅曝光等手段勒索企業,形成敲詐鏈條;另一方面,詐騙分子僞裝成“專業代退”,收取定金後消失無蹤,或誘導消費者掃描二維碼、共享屏幕等方式直接盜取資金。北京的張先生因酒店退費被騙千元,河北高女士被套現2500元的案例,正是這一亂象的縮影。更嚴重的是,代退黑產已形成團伙化、專業化分工,部分機構甚至以法務諮詢公司爲僞裝,加劇了詐騙的隱蔽性與危害性。

“職業代退”的泛濫折射出消費市場多重矛盾。其一,部分企業退款規則存在漏洞,未嚴格覈驗退費申請人身份,爲代退人提供可乘之機。其二,消費者維權渠道不暢,面對複雜流程或拖延處理,被迫轉向這些所謂的捷徑。其三,監管對代退行爲的定性尚不清晰,部分惡意投訴未被及時識別與遏制。此外,信息不對稱下,消費者難以辨別代退機構的真僞,加之維權焦慮催生的僥倖心理,進一步助長了詐騙滋生。正如北京瀛和律師事務所安志軍所言,這是行業漏洞、消費者困境與黑灰產交織的結果。

遏制“職業代退”淪爲詐騙,需從源頭治理與制度完善雙管齊下。首先,企業應強化內部風控,優化退費流程。例如,教育機構增設身份覈驗環節,遊戲公司明確未成年人誤充退款路徑,保險行業建立“銷售誤導”證據的規範審覈機制。同時,企業需暢通官方維權通道,降低消費者求助代退的動機。特別是,監管部門需重拳打擊惡意代退。國務院《關於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探索惡意索賠處置機制,各地應加快落地細則,將代退中的敲詐勒索行爲納入打擊範圍。警方需加大對虛假投訴、信息詐騙的偵破力度,斬斷黑灰產業鏈。

再者,平臺責任不容缺失。社交平臺、二手交易平臺應嚴格審覈代退廣告,對涉及詐騙的賬號實施封禁;支付機構需強化異常資金流動的監測,及時攔截可疑交易。此外,消費者需增強風險意識。理性選擇維權途徑,警惕全額退款、快速處理等誇張承諾,避免因貪利而陷入騙局。若遭遇詐騙,應及時報警止損。

“職業代退”本應是消費維權的補充力量,而非詐騙滋生的溫牀。唯有通過企業完善規則、監管精準打擊、平臺嚴格把關、消費者理性選擇,方能剷除黑灰產土壤,讓維權迴歸合法軌道。在構建健康消費生態的進程中,各方需攜手共進,莫讓“代退”異化爲“詐騙”,守護市場的公平與信任。

漫畫/瀋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