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時評】別把文旅宣傳搞成短信轟炸

去一趟河北,你的手機內存可能就“爆表”了。

“一小時用了20G流量,40G內存,全都是用到這個短信上了。”7月8日,段先生向青島廣播電視臺《正在新聞》欄目反映,他出差河北時,手機短信收到河北移動發送的上千條河北文旅“這麼近,那麼美,週末到河北”的旅遊宣傳片,導致流量不足,被運營商限速。

據報道,段先生的經歷不是個例,許多網友吐槽收到河北文旅的短信轟炸。不光外省人,河北省內居民也會中招,可謂“人在家中坐,短信天上來”。這些短信內容高度統一,均爲“這麼近,那麼美,週末到河北”宣傳片,運營商覆蓋移動、電信、聯通三大平臺。

“這麼近,那麼美,週末到河北”,這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宣傳語,最近越來越火,短視頻平臺播放量數以億計,其含金量堪稱“一字值千億”。但是,不管多麼火,哪怕是公益宣傳,都不能這麼“狂轟濫炸”,否則適得其反。已經這麼火了,何必“畫蛇添足”?

從網友吐槽看,河北文旅與三大運營商締結的所謂“戰略合作”,其內核邏輯實則是信息洪流的單向傾瀉,對用戶的選擇權、安寧權視若無睹。這套機制如同失控的自動機槍,在數字疆域肆意掃射,將本應提升效率的技術,異化爲侵擾私人空間的武器,手機淪爲被動接收的容器。

文旅宣傳“短信轟炸”背後,是政績焦慮驅動下對“量”的病態追逐。在一些人眼裡,短信發送量似乎成了衡量宣傳成效的“硬指標”,甚至不考慮接收者的真實體驗。宣傳當以精巧爲貴,而非以量取勝。文旅推廣的真諦,絕非濫用技術渠道進行“飽和式轟炸”,而在於精準觸達與人性溫度。“過猶不及”,這點道理並不難懂。

在體驗經濟時代,文旅營銷的成敗愈發繫於對“人”的尊重與洞察。淄博燒烤的火爆、哈爾濱冰雪的出圈,無不驗證真誠與溫度纔是最強吸引力。文旅宣傳的初衷是點燃遊客對遠方的嚮往,而非粗暴擠佔其數字生活空間。一旦宣傳的“量”壓倒了“質”,這份“熱情”就成了令人窒息的負擔。

“人在撒哈拉,都能收到河北問候短信”“這麼卡,那麼慢,短信收不完”……這些調侃式段子已爲迷失的宣傳方式敲響了警鐘。對此,河北省文旅廳相關工作人員的說法是,“可致電運營商取消”“可能發生了故障”——這無異於赤裸裸地轉嫁、推卸責任,註定無法服衆。

請把手機空間還給用戶,把選擇權交還遊客。否則,再近再美的風光,在用戶疲憊且被冒犯的心中,也只會換來一個堅決而冰冷的刪除指令。

作者 陳廣江

責任編輯 羅秋旭

責任校對 李鴻睿

主編 嚴雲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