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時評】別讓“愛情公式”隔絕了愛情

如今,一些社交平臺上自稱“相親鑑定師”的主播,正用一套所謂的“愛情公式”爲年輕人分析相親對象、評估婚戀競爭力。1998年出生的醫學生報上自身條件求定位,“00後”女生花費198元購買“擇偶定位”服務,海歸博士花19.9元尋求諮詢——這類直播間正以“先體驗後付費”的模式吸引大量年輕人。然而,當愛情被拆解成冰冷參數,當幸福被明碼標價,我們不得不問:這樣的“鑑定”,真的能換來真愛嗎?(8月26日《中國青年報》7版)

表面看,“相親鑑定”迎合了當代年輕人對婚戀確定性的渴望。快節奏生活中,有人希望通過專業分析規避風險,減少試錯成本。但深究其裡,這種人物化、標籤化的“公式計算”,本質上是對複雜人性的粗暴簡化。那位認爲“健身教練可能家暴”的主播,用“身高去皮”“收入就低”等所謂法則武斷評判,甚至從“練跆拳道”推導出“家暴傾向”——這種有罪推定式的分析,看似頭頭是道,實則充滿偏見和誤導。

更爲關鍵的是,這類服務往往暗藏付費套路與行業亂象。許多主播通過低價體驗引流,再推銷高價的“私人訂製”;通過平臺外渠道交易,缺乏資質證明和協議保障。一旦消費者發現主播敷衍了事、建議千篇一律,要求退款卻維權艱難。正如報道中唐鑫的遭遇,花費近200元換來的只是“隱瞞收入”“虛報身高”等套話,缺乏建設性意見。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指出,這類服務主觀性強、證據難量化,且若存在虛假宣傳,涉嫌違反不正當競爭法。

“相親鑑定”的走紅,反映了部分年輕人在婚戀認知上的迷茫。社交媒體在提供信息的同時,也帶來了廣泛的社會比較,使一些年輕人不斷尋求外部認證。然而,直播間裡“全員皆可疑”的思維模式,非但不能幫助建立親密關係,反而可能加劇對他人的人物化和標籤化,造成情感疏離。

愛情不是算法,無法實現精準的條件匹配;幸福更非公式,不能靠加減乘除計算得出。真正的婚戀,核心在於兩情相悅的共鳴、相互理解的包容和共同成長的決心。那些被主播貶低的“健身教練”或“收入不高”的普通人,或許恰恰能用真誠、責任感和情感投入,構建起一段溫暖長久的關係。

年輕人相親需要理性防範,但更需保持對情感的真誠感知和勇敢嘗試。與其花錢讓他人“鑑定”幸福,不如相信自己判斷力的提升;與其套用公式畫地爲牢,不如在真實相處中體會緣分的美好。正如唐鑫所悟:“只有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的緣分,纔是最真實、最觸手可及的幸福。”畢竟,愛情從來不是一道待解的數學題,而是一場需要用心體驗的旅程。

作者 關育兵

責任編輯 羅秋旭

責任校對 易科彥

主編 林舒佳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