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沒提到臺灣 學者:策略沉默
釜山川習會落幕,中經院院長連賢明認爲,川習會主要成果是美國以降低芬太尼百分之十關稅換取大陸繼續買農產品。樂觀看,中美雙方仍僵持或讓美國有些餘裕處理臺灣經貿協議。對於臺灣議題,臺北海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吳瑟致認爲,川習會沒有談臺灣是一種「策略沉默」,是有意識、暫時的談判節奏控制,而非單純忽略。
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昨舉行地緣政治新局勢座談會,連賢明在會上表示,相較川普一點○,大陸這次談判做好準備,包括稀土、農業等反制工具,甚至調整半導體規則、農產品輸入、反傾銷與反壟斷調查等舉措,可看到中方有準備,且打算進行長期抗戰。
連賢明認爲,川習會是做好結論的會議,雙方大概有共識,不當面翻臉,但對於要如何合作沒有共識。對於臺灣議題,他推測,川習會中可能有帶到,但兩邊立場有差異,所以未往下談,認爲可不用太擔心臺灣被出賣,因爲中美分歧大到很難在臺灣議題上達到共識。
吳瑟致提供書面報告指,川習會避談臺灣是雙方相互傳遞的訊號,爲雙方競爭關係中設定「緩和邊界」(護欄),讓對話聚焦在可操作的經貿領域來維持溝通,至於「深水區」的戰略紅線問題則保持模糊。從美方思維看,若在川普二點○的美中領導人第一回就納入臺灣議題,不僅會讓北京因此選擇關門,也會削弱美方在後續談判的靈活性。
此外,針對川習會,國安局研判,雙方都有意「管理爭議、持續對話」,但彼此的根本矛盾不易解決,未來地緣戰略角力仍持續升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