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未談臺灣 學者:非單純忽略 是「策略沈默」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認爲川習會主要成果就是美國以降低芬太尼10%關稅換取中國大陸繼續買農產品。樂觀看,中美雙方仍僵持或讓美國有些餘裕處理臺灣經貿協議。記者黃雅慧/攝影
亞太經合會(APEC)、川習會等重要事件日前落幕,中經院院長連賢明認爲,川習會主要成果就是美國以降低芬太尼10%關稅換取中國大陸繼續買農產品。樂觀看,中美雙方仍僵持或讓美國有些餘裕處理臺灣經貿協議;對於臺灣議題,臺北海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吳致瑟表示,「川習會」沒有談臺灣是一種「策略沉默」,這是有意識、暫時的談判節奏控制,而非是單純忽略。
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3日在臺北舉辦地緣政治新局勢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評析川習會、東協峰會與APEC會後中美臺政經關係。
連賢明表示,相較川普1.0,中國大陸這次談判做好準備,包括稀土、農業等反制工具,甚至調整半導體規則、農產品輸入、反傾銷與反壟斷調查等舉措,可以看到中方有準備,且打算進行長期抗戰。
連賢明認爲,川習會是做好結論的會議,雙方大概有共識,不當面翻臉,但對於要如何合作沒有共識。對於臺灣議題的角色,連賢明推測,川習會中可能有帶到,但兩邊立場有差異,所以未往下談,認爲可以不用太擔心臺灣被出賣,因爲「中美分歧大到很難在臺灣議題上達到共識就能解決。」
臺北海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吳致瑟提供會議書面報告指出,「川習會避談臺灣」是一種雙方相互傳遞的訊號,有着爲雙方競爭關係中設定「緩和邊界」(護欄),讓對話聚焦在可操作的經貿領域來維持溝通,至於「深水區」的戰略紅線問題則保持模糊。從美方的思維來看,若在川普2.0的「美中領導人」第一回會晤就納入臺灣議題,不僅會讓北京因此選擇關門,也會削弱美方在後續談判中的靈活性。
對於臺美後續談判,與臺灣產業最切身的半導體課稅議題,連賢明說,中經院判斷川普還未搞清楚何種對美國最有利,目前先進製程掌握在臺韓手上,如果課稅,稅率會直接轉嫁到美國廠商。因此,川普要想一個方式提供這些廠商有誘因在美國設廠,目前臺積電、三星都已承諾相當大投資金額,未來如何利用課稅提高誘因,是川普談話中還未看到清楚的走向,在半導體議題上,中美關係的影響會比較淡化。
對於稀土,連賢明稱,稀土資源不是光中國大陸纔有,只是處理上耗能源,很多國家不願進入,一旦有國家進入,中國大陸就會低價傾銷,導致過去幾十年大陸市佔達九成。但相信後續如果被歐美當戰略性產業,相關投資會有調整。
連賢明說,臺灣在中美間扮演的角色常呈現無奈感,好像貿易談判臺灣都是棋子,不過美國事實上最關心「兩個S」:一個就是造船(shipbuilding),一個就是半導體(semiconducter)。特別後者,臺灣導向哪一邊,中美競爭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因此不能認爲臺灣只能任人宰割,因此要對臺灣有自信,臺灣可以扮演重要角色,不過這種牌未到必要時刻沒必要亮。
前駐美代表高碩泰認爲,這次美中交手仍體現「管控分歧,鬥而不破」規律,中美雙方都要調整關係。中方願意採取攻勢跟美國對等關稅斡旋到底,目前是延長賽一環,分出高下言之過早。他觀察到,從前述會議,也許新的地緣政治發展中,特別川普到美日臺韓,嗅到一些關於國安、經濟安全,或許可成爲臺灣的機會之窗。
國策研究院文教基金會3日在臺北舉辦地緣政治新局勢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針對川習會面、東協峰會與APEC會後中美臺政經關係做出研議。記者黃雅慧/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