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官員談川習會「一如預期」 臺灣合乎國際民主社會戰略利益

▲美國總統川普30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資料照/路透)

記者陶本和/臺北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30日在韓國會面,會談中則未談及臺灣議題。對此,一位我國安官員表示,從臺灣的角度,臺灣就是臺灣,整體上一如預期;他表示,對臺灣來說,整體戰略是確保臺灣的存在不可忽視,不管地緣安全或是供應鏈體系的重要性,這次川習會的結果呈現出一件事,就是基於美國利益、區域國家利益,這些穩定現狀的存在,臺灣合乎國際民主社會的戰略利益。

國安官員受訪時表示,先說結論,從臺灣的角度,臺灣就是臺灣,整體上一如預期。首先,在經濟上,美國、中國都有換取到一些彼此所需,會見前大家都有拉高態勢,稀土管制或經濟手段,現在看來這部分相對有緩和,或是往後推遲。

至於國際政治、區域安全議題部分,國安官員觀察,北京沒有取得預料中的進展,如果注意到過去一個多月以來的訊息,或是協力者在特定新聞上的呈現,基本都會說,臺灣會被當成商品論斤秤兩,或是稱臺灣是重中之重,要美方有相關回應,但從結果來看,都不如他們的預期,甚至是落空。

在敘事方面,國安官員說,有小小的調整,過去人民日報或相關評論中,在談到中美時,都會說是「太平洋兩端大國」,但新的敘事是「地球上兩個最大的國家」。

這位官員說,有長期觀察中國敘事就會知道,他們適時會需要一些精神勝利的感覺,魯迅有一本小說叫「阿Q正傳」,中國在處理3個80年,會說轟六看到臺灣的海岸線,會說吉林一號衛星看到臺北的街道,從阿Q正傳來看,就是精神勝利法。

國安官員分享,川習會最後沒有新的決議或協議,沒有會後共同記者會跟聲明,講完之後川普就上飛機離開,把習近平留下來,沒有像川普、韓國總統、日本新首相的互動,會後有重要的宣言,或是經貿上的進展,跟中國就有一點形式主義,做了一個交代。

在臺灣議題方面,國安官員說,在川習會之前,不少敘事方式,或是協力走向的媒體,多半會說川習會,臺灣一定會被交易,但最後根本沒有提到臺灣,今天的敘事處理就變成,美國跟中國沒有談到臺灣,臺灣被邊緣了。

國安官員表示,對臺灣而言,整體是在預期當中,第一,國際政治、區域上,美國國務卿盧比歐的相關談話,已對臺灣表達支持;第二,川普以外,美國戰爭部長正在亞洲訪問,他對區域安全的重視,也駁斥美國重點沒有要轉移;第三,美日元首的會見,也特別提到區域上反對武力或脅迫方式破壞現狀的單邊行爲,這些都非常清楚。

他強調,對臺灣來說,整體戰略是確保臺灣的存在不可忽視,不管地緣安全或是供應鏈體系的重要性,這次川習會的結果呈現出一件事,就是基於美國利益、區域國家利益,這些穩定現狀的存在,臺灣合乎國際民主社會的戰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