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習會在即!美前國安會官員撰文「臺灣不可出售」 拋可談判條件

▲川習會可望在近期登場。(資料照/路透)

記者陶本和/臺北報導

知名國際媒體《外交雜誌》近日刊登一篇題爲「臺灣不可出售」(Taiwan is not for sale)的文章,由美國全球戰略公司(American Global Strategies)的高級副總裁樸雄(Marvin Park)執筆。內文提到,美中談判可從尋求限制臺灣周邊的攻擊性軍事能力開始,美國要求中國撤回目前部署在臺灣對面的遠程和機動彈道導彈系統,而美國遠程武器也從中國周邊撤回。

該文提到,美國可以在不放棄臺灣的情況下與中國達成一項好協議,在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接下來的會面中,首要焦點將是如何緩解中美之間最新一輪的出口限制和關稅威脅。川普日前向記者坦言,臺灣很可能會在他與習近平的會談中被提出。

該文表示,中國領導人從不諱言他們渴望對臺灣行使控制權,如有必要不惜動用武力,他們也經常提醒美國對話者,臺灣仍然是美中關係中最敏感和最重要的方面。習近平很可能會利用談判要求美國減少對臺灣的支持,因爲北京認爲這將有助於中國更牢固地實現其控制檯灣的目標。

該文認爲,習近平甚至可能進一步探問川普是否願意根本上改變美國對臺政策,例如要求美國正式反對臺灣獨立,以換取中國豐厚的貿易和投資承諾。如果川普願意同意北京的要求,中國可能會願意向美國公司提供更多的市場準入,並增加購買美國商品。

樸雄表示,接受這樣的交易對美國來說將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即使是美國政策上微妙的變化,使其更接近北京的立場,也會破壞地區的穩定。他說,一個對美國支持充滿信心的強大臺灣,是維護地區和平的關鍵因素,川普不應迴避在與習近平的談判中提出臺灣問題,但他應該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反制中國的蠶食,並在臺灣海峽重建那些已被證明能成功減少誤判可能性的規範,與北京達成一項好協議,應該是確保臺灣的安全,而不是讓這個島嶼隨波逐流。

樸雄指出,北京對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要求,根植於一種說法,即造成地區不穩定的主要驅動因素是臺灣和美國,而非中國。但事實上,正是中國日益咄咄逼人的軍事和政治行動加劇了緊張局勢。中國一直在進行前所未有的和平時期軍事擴張,旨在發展武力奪取臺灣的能力。

他說,中國加強了兩棲作戰軍事演習和訓練的頻率和規模,並迅速擴大了其核武庫;此外,還試圖在國際上孤立臺灣,並干預其國內政治。

對於在即將到來的談判中,該文提到,習近平可能會提出一系列旨在改變美國對臺政策的要求,這些可能包括要求川普公開反對臺灣獨立、避免倡導臺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組織,甚至限制對臺灣的軍售,但同意這些要求將會鞏固北京的立場,並損害美國的利益。

樸雄表示,華盛頓對臺灣的長期立場,基於1979年的《臺灣關係法》、1972年至1982年間中美簽署的三個聯合公報,以及1982年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向臺灣領導人傳達的六項保證,是美國不支持臺灣獨立,且不對其法律地位表明立場。

他說,如果川普將這種中立立場轉變爲公開反對臺灣獨立的立場,將會顛覆數十年來有助於維護海峽和平的精心設計的中立性。中國將試圖將此舉解讀爲對賴清德的不信任票,並利用它來強化一種敘事,即臺灣不能依賴美國,而應該尋求與北京達成它能爭取到的最佳協議。

樸雄分析,這將把壓力放在臺北,而不是北京身上,要求其減少兩岸緊張局勢,但鑑於造成風險增加的主要責任在於中國,這將會把臺灣領導人逼到牆角,並助長中國的侵略行爲。

樸雄表示,任何限制臺灣參與國際論壇的協議,也會逆轉美國三十年來的政策,並進一步削弱臺灣的地緣政治空間。自1994年美國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完成對美國對臺政策的全面審查以來,美國一直主張臺灣應加入不要求國家地位的國際組織,並有意義地參與那些需要國家地位的組織。

他說,在馬英九擔任總統期間(2008年至2016年),北京允許臺北參與聯合國專門機構,如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民用航空組織,該組織制定全球航空導航標準的會議。因此,中國要求美國停止爲臺灣發聲,只不過是企圖選擇性地孤立和施壓賴清德。

樸雄認爲,美國的中立性數十年來一直有助於維護臺灣海峽的和平。他說,減少美國與臺灣的安全合作,將進一步削弱阻止中國潛在封鎖或入侵臺灣的能力。事實是,臺灣沒有能力單獨滿足其國防需求,而美國是唯一願意並能夠爲臺灣提供所需防禦性武器的國家。

樸雄表示,在過去35年中,美國已批准向臺灣出售超過650億美元的武器,幫助訓練臺灣軍隊,並協助臺灣領導人制定其防禦戰略。爲了防止中國試圖武力奪取臺灣,華盛頓必須確保北京不相信它能以可接受的軍事代價實現其政治目標。美國與臺灣的安全合作向中國領導人傳遞了一個訊息,並賦予臺北信心,使其能夠抵禦來自北京的威脅。

樸雄指出,川普在其第二任期第一年的行動,已經加劇了臺北對於美國支持持久性的擔憂。對北京的讓步將增加臺灣人對投資威懾和準備潛在危機(全社會韌性)價值的懷疑。這也會進一步讓美國在印太地區的盟友和夥伴感到不安,促使他們質疑美國的信譽。如果美國對臺灣的支持減弱,其他國家可能會覺得自己與臺北發展更密切關係的空間更小,這將給中國提供另一個機會,試圖將區域大國推離與臺灣合作。

樸雄表示,美國談判人員可以與中國達成一項好協議,在不犧牲臺灣的情況下減少臺灣海峽的緊張局勢。他說,目標應該是採取漸進措施,恢復2022年裴洛西訪臺之前的現狀。華盛頓應該向北京施壓,要求其將軍艦、海警船和偵察船撤出臺灣的鄰接區,減少在臺灣周邊大規模軍事演習的頻率和規模,避免穿越臺灣海峽中線,並減少在臺灣射程範圍內地區的軍事集結。

他說,作爲交換,美國可以提出採取對等措施,減少其在該地區的整體軍事集結,這些步驟將減少升級的機會,併爲臺灣海峽增加急需的穩定性。

樸雄指出,談判可以從尋求限制臺灣周邊的攻擊性軍事能力開始。美國可以要求中國撤回目前部署在臺灣對面的遠程和機動彈道導彈系統,使大陸上的攻擊系統不處於能夠打擊臺灣的射程範圍內,還可以要求中國限制解放軍船隻和飛機在臺灣附近的操作距離。

他表示,作爲交換,美國可以將自己的遠程武器,例如最近部署在菲律賓的導彈系統,從中國的近距離周邊撤回,同時保持在必要時重新部署這些能力的能力。美國還可以將其涉及航空母艦和轟炸機的區域軍事演習重新聚焦於防禦性目標,例如保護美國及其盟友的領土,而不是針對中國的攻擊性任務。

樸雄建議,美國可以提議在臺灣周圍設立一個事實上的緩衝區,這樣的緩衝區將減少可能升級爲重大沖突的事件風險,它還將恢復早期預警指標,使北京和華盛頓更容易發送和解讀戰略信號,從而區分例行演習和軍事升級。

他說,只要美國在該地區維持足夠的兵力,以表明其願意執行邊界,這樣的緩衝區就不會損害美國和臺灣共同威懾中國的能力。中國可能願意接受這種安排,因爲習近平似乎並不完全信任解放軍或其在短期內攻打臺灣的準備程度。

總體而言,樸雄表示,儘管這些是有限的步驟,但臺灣海峽的任何漸進進展都將是一個重大成就。華盛頓可以設定臺灣問題的議程並穩定臺灣海峽,而不是僅僅對北京的提議做出反應。如果中國拒絕美國的建議,那也將釐清北京的意圖,並向該地區發出一個重要信號,即美國不尋求在臺灣海峽發生戰爭,並且言行一致地致力於防止戰爭發生。

有關此文的作者樸雄,他是美國全球戰略公司(American Global Strategies)的高級副總裁,曾在2023年至2024年擔任國家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臺灣事務處處長,並於2016年至2019年擔任美國在臺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的美國海軍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