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梧縣六堡鎮山坪村:茶山繪新景 瑤鄉譜華章

在蒼梧六堡鎮的深處,藏着一座如詩如畫的瑤寨——山坪村。曾經,它是大山裡鮮爲人知的貧困村,交通不便、經濟落後。如今,藉着“和美村寨”建設的東風,山坪村成功逆襲,搖身一變成爲鄉村振興的典範,書寫着屬於自己的傳奇故事。山坪村2021年獲命名爲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2022年命名爲第三批“廣西民族特色村寨”,2023年列入廣西民族特色村寨與鄉村旅遊融合發展試點村。

產業賦能,“茶”香四溢富萬家

山坪村“九山半水半分田”,過去村民守着這片土地,卻只能在貧困中掙扎。轉機出現在六堡茶產業興起之時,村支書祝雪蘭獨具慧眼,看到了其中的商機。她心急如焚,立刻組織黨員幹部挨家挨戶動員:“咱這山多田少,但漫山遍野都是種茶的好地方!六堡茶名氣大,只要把茶種好、做好,咱的好日子就來了!”村民們被祝雪蘭的熱情和決心感染,紛紛響應,決定以茶爲業,開啓致富新徵程。

在黨支部的引領下,山坪村成立合作社。合作社流轉土地,在海拔600-1000米的地方打造3000畝雲霧茶梯田標準化生態茶園。村民們精心呵護這片茶園,施肥、除草、採摘,每一道工序都飽含着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村裡還引進現代化加工設備,提升茶葉品質,打造出“祝雪蘭雲霧六堡茶”品牌。靠着這個品牌,戶均年增收1.2萬元。村民趙大哥笑着說:“以前家裡窮,孩子上學都發愁。現在種茶賺了錢,不僅供孩子上了大學,還把家裡的房子翻新了!”

爲了提升六堡茶的附加值,山坪村將瑤族傳統六堡茶製茶工藝申報爲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建成茶文化體驗館。每年都有大量研學團隊慕名而來,遊客們可以在這裡親手體驗殺青、揉捻等工序。據統計,茶產業年產值突破2000萬元。

山坪村還積極發展新業態。投資近800萬元的茶文旅遊客中心綜合體和風情瑤寨民宿集羣即將竣工,返鄉大學生也利用課餘時間投身電商行業,讓深山農產品通過網絡走向全國各地。村民小李說:“以前農產品賣不出去,現在有了電商,在家就能把東西賣出去,真方便!”

生態塑形,“顏值”躍升美如畫

山坪村在發展產業的同時,也十分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鄉村風貌的提升。在村莊建設過程中,村民們充分發揮智慧,用“微改造”的方式留住鄉愁。

走進山坪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帶有瑤族文化符號的民居景觀外牆,這些獨特的設計既展現了瑤族的傳統文化,又爲村莊增添了一份別樣的風情。瑤族八角同心亭不僅是村裡的文化地標,更成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空間。在這裡,不同民族的村民們相聚交流,共同感受着民族團結的力量。

爲了改善村莊環境,山坪村開展了“三清三改”行動。在拆除危舊房屋時,村民張大爺主動帶頭:“這些老房子又破又舊,還影響村子美觀,我第一個拆!”在張大爺的帶動下,其他村民也紛紛配合,順利拆除了村裡的危舊房屋。村裡還改造衛生廁所,建成垃圾分類處理設施。經過整治,昔日的髒亂角落變成了“口袋花園”,房前屋後蔬果飄香,不少家庭還獲評“最美庭院”。村民王大姐開心地說:“現在村裡環境好了,住着舒服,心情也跟着好起來了!”

文化鑄魂,傳承根脈韻悠長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祝雪蘭作爲自治區級六堡茶傳統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爲當代“茶籮娘”。她深知,要讓山坪村真正富起來,不僅要發展產業,還要傳承和弘揚瑤族的傳統文化。

多年來,祝雪蘭毫無保留地將製茶技藝傳授給村民。她經常到茶園和工坊,手把手地指導大家:“這茶葉採摘的時候要注意手法,不能太用力,不然會影響茶葉的品質。”在祝雪蘭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掌握了精湛的製茶技藝,山坪村的茶葉品質也越來越好。

在祝雪蘭的推動下,村裡建立民俗表演隊,收錄傳統歌謠。村民們在農閒時聚在一起,排練節目,傳承瑤族文化。這些文化活動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吸引了衆多遊客前來感受瑤族文化的魅力。遊客們在這裡欣賞瑤族歌舞、品嚐六堡茶,對瑤族文化讚不絕口。

治理增效,齊心共建家園興

爲了讓村莊發展更加有序,山坪村創新治理模式,借鑑小組板凳議事會,讓村民參與村裡事務的決策。村裡還制定村規民約,成立鄰里調解隊,及時解決矛盾糾紛。

村規民約涵蓋了環境衛生、鄰里關係、產業發展等多個方面,約束着村民們的行爲,也爲村莊的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鄰里調解隊由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和熱心村民組成,他們走家串戶,瞭解村民的訴求,及時化解矛盾。據統計,鄰里調解隊已成功調解各類糾紛50餘起,羣衆滿意度達98%。村民李大哥說:“以前村裡有些矛盾,大家心裡都有疙瘩。現在有了調解隊,有啥問題都能及時解決,大家相處得更融洽了!”

如今,站在華潤電力風車觀景臺遠眺,山坪村的振興圖景愈發清晰。全村茶園擴種到3000多畝,戶戶種茶,茶文旅產業蓬勃發展,吸引了不少龍頭企業前來合作。山坪村探索的“生態增值、文化賦能、治理創新”模式,爲西部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借鑑的樣本。(姚孟嵩 陳娟霞)

來源:蒼梧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