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安縣山碭鎮:產治融合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本文轉自:人民網-江西頻道
盛夏時節,走進樂安縣山碭鎮,一幅特色農業與美麗鄉村交融的振興圖景鋪展眼前:蓮塘碧波間,農戶俯身採摘,田田荷葉托起低垂的蓮蓬;瓜蔞藤架下,果實累累,農人穿梭其中精心管護;菌棚內,雙孢菇簇擁生長,飽滿鮮嫩,豐收在望;青翠瓜田間,碩大的冬瓜垂墜藤蔓,靜待上市……近年來,山碭鎮以黨建爲舵,深挖特色產業潛力,精繪和美鄉村畫卷,推動治理效能提升,穩穩駛入“產業興、農民富、鄉村美”的振興之路。
特色產業“百花齊放” 激活鄉村振興動能
山碭鎮現代農業產業園的雙孢菇種植大棚裡,景象令人欣喜:潔白的雙孢菇如一把把小傘,在恆溫恆溼環境中蓬勃生長,空氣中浸潤着特有的菌香。這裡採用的是“稻殼+牛糞”生態種植模式。爲保障菇的品質與新鮮度,園區配套建設了120平方米的冷庫,將鮮菇保質期延長至15天,直供各地大型超市。目前,全鎮23個反季節空調大棚馬力全開,日均產出鮮菇近萬斤,帶動60餘戶脫貧戶穩定就業。
產業發展的“綠色密碼”更在於循環,種植後的菌渣並非廢棄物,而是作爲優質有機肥還田,滋養着冬瓜、菸葉等農作物,一條“種菇—肥田—豐產”的生態產業鏈清晰可見。鎮農技站全程護航,爲種植戶提供精準技術指導,助力增產提質。同時,山碭鎮積極對接大型商超與食品加工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訂單式供銷關係,顯著提升種植戶組織化程度和市場抗風險能力,真正實現“種得安心、銷得順暢”。今年,全鎮種植冬瓜1000餘畝、檳榔芋450餘畝、瓜蔞600餘畝。
目光轉向荷塘,則是另一番動人畫卷。“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意在此化爲現實。該鎮持續加力扶持蓮產業,通過引進良種、推廣“合作社+農戶”模式、普及科學種植技術,推動蓮子品質產量雙提升。全鎮千餘畝蓮塘,已成爲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鏈條延伸“接二連三”融合發展提質增效
在山碭鎮,傳統作物正被賦予全新價值。渾身是寶的瓜蔞,果實入藥、籽粒榨油、根莖加工成天花粉,藥食同源的優勢被充分挖掘;清香的蓮子,則被精製成蓮子粉、糕點、飲品,延伸出多樣化的味蕾體驗。爲提升農作物市場競爭力,山碭鎮大力推行標準化種植,統一選種、統一施肥、統一管理,築牢品質基石。同時,積極探索延伸產業鏈,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我們的檳榔芋可不止好吃那麼簡單。”一位種植大戶信心滿滿,“芋泥、芋圓、芋頭糕,深加工讓市場需求翻倍漲!”
更讓鄉親們暖心的是“一地生三金”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務工+分紅”機制,農戶可以選擇土地入股合作社獲得租金,還能在基地務工賺取薪金,年底更有分紅。脫貧戶王建國在冬瓜基地找到了新生活:“家門口乾活,一年增收四五萬元,老人孩子都顧得上,這產業實實在在暖人心!”
黨建引領“三治融合”繪就善治鄉村新圖景
產業興村,治理護航。該鎮以黨建爲擎,創新“自治夯基、法治定分、德治潤心”融合治理模式,爲鄉村振興鋪就和諧底色。
自治有方,議事平臺解難題。在瓜蔞產業核心村,村民理事會將議事廳搬到田間,每月召開“田間議事會”,土地流轉、用水紛爭、銷路對接……關乎產業發展的“關鍵小事”在共商共議中高效化解。
法治護航,定分止爭在基層。鎮綜治中心“矛盾糾紛調解室”常駐法律顧問,針對農產品合同糾紛、勞務爭議等提供法律服務。今年以來,32起涉農糾紛成功調處,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目標。
德治聚力,文明新風促共富。開展“最美種植能手”“誠信合作社”評選,設立“道德積分超市”,村民參與環境整治、幫扶鄰里可攢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如今,山碭鎮互幫互助蔚然成風,產業大戶“傳經送寶”,合作社爲困難戶免費送苗,共同致富的紐帶越系越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