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賣慘的《南京照相館》,後勁兒太大了
暑期檔,終於久違地迎來第一部爆款。
上映十天票房破15億,《南京照相館》徹底靠口碑逆襲。口碑票房雙豐收,貓眼預測票房能衝到42億。
從7月25日上映以來,《南京照相館》就是票房首位甚至多次逆跌,排片從21.5%一路攀升到40.8%,把5億以上《長安的荔枝》、《侏羅紀世界:重生》都遠遠甩在了身後。
很多業內人士都震驚,這個曾經沒人看好的電影竟能成爲最大黑馬。
畢竟,今年暑期檔可謂神仙打架,從《侏羅紀世界》開始,《長安的荔枝》、《你行!你上!》、《戲臺》等電影黑馬紛至沓來。大導大鵬、姜文輪番上陣,連陳佩斯都久違公開露面,說起來,一個比一個更有噱頭熱度,營銷上更是花招出盡。
但誰都沒想到,乍一聽名字讓人完全摸不着頭腦的《南京照相館》,跟一衆同行相比顯得格格不入,營銷上的存在感也顯然落後。
但《南京照相館》用實力說明:好的電影,永遠不需擔心天時地利人和,做好內容,觀衆就是最大的天時地利人和。
連官媒新華網都下場發出靈魂拷問,“《南京照相館》,憑什麼這麼火?”
最激烈的暑期檔,爲何是它偏偏逆跌甚至爆了?
“影片結束,卻無人離場”
很多人都想不到,《南京照相館》竟會成爲暑期檔最大黑馬。
按照以往暑期檔的調性,搞笑、奇幻、閤家歡一般是爆款的重頭戲,聽起來說教意味極濃甚至似乎有點觀影門檻的《南京照相館》,顯然也不夠討巧。
甚至點映的時候,還有人衝着片名問,這是不是一部劇本殺懸疑片?
誰能想到,小孩們先成了該片第一批行走的“自來水”。
近日,河南一位網友帶9歲的兒子觀看電影《南京照相館》,平時活潑的孩子,看電影的時候竟然全程沉默,悲傷,憤怒,更狠的是還把珍藏多年的日漫卡片都撕了。
連演員佟麗婭也在社交賬號發文:帶兒子看了電影《南京照相館》首映,他在觀影過程中哭得不能自已。
小孩哭的難以自已,成年人更是招架不住了。連不少官媒都自發組織觀影團要當第二批“自來水”。
不僅如此,很多觀衆看完電影在網上說,影廳裡的抽泣聲此起彼伏。
爲了這片上頭到什麼程度?電影放完很長時間,不少觀衆還在網上曬出不願散場的照片。“現場沒有一個觀衆起身離開,一致地連動都沒有動。”有的是想等彩蛋,有的則是被劇情震撼到要久久平復心情,稱還會帶着孩子或朋友來二刷、三刷。
甚至一度出現,在7月31日這天,一邊是《731》沒能如期上映,一邊是《南京照相館》的票房再出新高。
在對手衆多強悍而且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沒想到《南京照相館》硬是把豆瓣開分拉到8分以上,成爲今年票房前三電影,後續票房更是有衝刺幾十億的希望。
說來也是神奇,光看主題感覺並不算太出彩,這個電影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一羣生活於南京的普通百姓在吉祥照相館避難,被迫幫助侵華日軍攝影師沖洗底片,意外沖印出了記錄日軍屠城罪證的照片,並謀劃將罪證運送出去、公之於衆。
故事聽起來很簡單,但片中涉及的、由中國人保存下來併成爲日軍大屠殺罪證的照片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所以怎麼編成電影放到大銀幕,怎麼平衡好看又不失真實性,顯然並不容易,也相當考驗導演的功力。
更不用說,一段跨度多年的歷史,要想縮減到電影的130多分鐘,該突出哪裡,該略去哪裡,都是關鍵。
如果換個一般有經驗的導演,拍攝思路顯然是以某個大牌演員爲主角造高光,搞出個什麼人物傳記類型,畢竟這樣幹爆款的穩定把握更大。
然而申奧卻偏要大膽博一次,要走“照相館”這個在圈內看來相當冷門的小切口。“照片是輿論戰的武器,我要把這個元素拍透徹。”
一度很多人都不看好,然而從現實反饋來看,申奧還是賭對了。
無名之輩,靠兩招打懵大導
很多人都說,拍歷史題材電影,特別容易費力不討好。
一方面,很容易被質疑“消費苦難”,甚至少兒不適。尺度一旦把握不好就會招來漫天壓倒的惡評。
另一方面,這種選題內容也是大衆熟知的,很難有新鮮感。光是在家看紀錄片就可以,想刺激觀衆跑到電影院看簡直是難上加難。申奧也曾坦言:“關於這場戰爭,關於侵略者的劣跡,我們的歷史課本上和其他影視作品其實都已經表現過很多次了,所有中國人都應該是耳熟能詳的。”
連大導都不敢輕易嘗試的賽道,黑馬導演申奧,就偏要不走尋常路。
甚至別說是導演,刀哥覺得,這部電影從演員到拍攝都走出了自己的“野路子”,也給很多同行上了一課。
1.最高級的噱頭,是不賣情懷
首先這個片被人點贊最多的點,就是不刻意渲染苦難。
一般導演,總會喜歡放大某個最有情緒的細節甚至懟着受害者的臉去拍,生怕觀衆感受不到感官上的刺激噱頭。
這段歷史苦嗎?是真的很苦,但申奧卻在創作的時候就本着一個原則:不把鏡頭直接對準暴行,對準血腥,不讓這些元素成爲電影的噱頭去賣情懷。
比如,片中涉及到日軍殘害中國人的畫面都不會太直接;日軍把十幾排的中國普通百姓趕到江邊,並用機槍掃射將其全部屠殺,也沒有客觀的展現,而是用了一些蒙太奇手法。
甚至連女演員都忍不住問導演,第一版劇本里凌虐的戲在第二版劇本里就沒有了,是不是導演主動刪掉了?
導演的回答肯定又直接:“沒有爲什麼,就是不想。”
比起宣傳苦難,當時中國普通人集體的反抗與希望纔是重點,“用照相館的一點點的光亮,去照亮整個南京城所有老百姓的內心,同時也點燃真相。”
與其說是苦難電影,更不如說是正能量議題,這也是導演最想傳達的:曾經犯下滔天惡行的日軍固然可恨,但中國人不屈不撓、遇強更強的精神纔是給觀衆拋出的最重要內核。
有人前一秒還在哭,後一秒又爲主角團最終拼死將相片送出而歡呼,最後“大好河山,寸土不讓”的宣言更是把情緒推到頂點。
2.從小到老,皆用“本能”出演
既然是還原中國人最痛心的歷史,在這場電影,很多演員用的不再是技巧,而是本能反應。
很多人看完,還記住了一個讓人印象極其深刻的人物:王傳君飾演的漢奸王廣海,本來只是個卑微求生的草根,但在親眼目睹日軍暴行以後,開始默默用自己的行動反抗。
在這背後,人們不知道其實在拍攝時,很多細節都是他根據本能來做反應,而不是劇本。比如抱起嬰兒時雙臂呈詭異角度的彎曲等。
連年齡最小的演員楊恩又也是完全帶入,不會完全跟着劇本設定走,比如在拍“全家福”時大膽提出自己意見不想哭,“我是一個懵懂的小朋友,不知道外面發生什麼了,所以我就以爲爸爸還在跟我玩遊戲。”
類似的“本能演技”還有很多,比如劉昊然飾演的郵差阿昌,爲了保護衆人、底片與日軍攝影師拼死一搏;高葉面對日軍暴行忍不住地身體顫抖……也有了影片中數不勝數的高光時刻。
演員都如此投入,觀衆能如此沉浸自然也是情理之中。
尊重歷史,也尊重市場
在看《南京照相館》之前,對於導演申奧,很多人其實並不陌生。
他的上一部大爆電影《孤注一擲》,因爲緊跟緬北詐騙的熱點,也被不少人認爲幾十億的票房歸功於緊跟時事,換誰拍都能爆。
申奧笑笑不說話,悶聲幾年後反手就又掏出了一個大爆片,還是在競爭最爲激烈的暑期檔。他憑啥就能出一款爆一款?
與《孤注一擲》的題材、方向完全不同,這一次換個賽道重新殺出、不佔任何天時地利人和優勢的《南京照相館》,給人的感覺只有一個詞:
震撼。
首先,除了劇情反轉之外,感官大場面製作很震撼。
給小人物拍羣像戲,一直是申奧擅長的。
既然是時代戲,導演一上來對準的就不是某個人的獨角戲,而是一羣有血有肉的小人物與背景的強烈對比。
《孤注一擲》裡,很多人對那一幕鏡頭:受騙者阿才的墜地身亡與詐騙分子撒錢狂歡的鮮明對比至今念念不忘。
《南京照相館》配合歷史大場面,還額外多了一層質感。比如演員王驍想出用南京童謠 "城門城門幾丈高" 計,老一輩曾用它算沖洗時間,充滿地域特色,響起時總讓人揪心。
阿昌三人拍全家福時,老金轉動幕布切換各地美景,與外面的戰火形成強烈對比,也讓人看得相當上頭。
更是有讀者犀利形容,整個觀影過程就像導演拿一個小刀不斷地戳你。
其次,不“魔改”歷史,更讓人覺得震撼。
除了製作夠硬核之外,更關鍵的是相比一般商業片,它一切只爲還原真實歷史,而不會加入導演“私貨”或者其他有的沒的元素。
1938年,南京 "華東照相館"15 歲學徒羅瑾,沖洗日軍膠捲時看到砍頭、活埋等暴行畫面,冒險偷洗30多張照片,選16張做成相冊,封面畫着滴血的心和刀,藏在廁所土牆洞。
幾十年後,導演申奧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時看到這個相冊,也因此得到了靈感。電影團隊的創作初心在電影的英文片名中“Dead to Rights”更爲直白地體現出來——鐵證如山。
所有的戲劇化改編,終究要爲歷史和真相讓路。“儘可能做到尊重歷史、還原歷史,呈現當時當地真實發生的事件,讓故事更具力度和厚度。”電影中出現的日軍掠奪城磚的情節,也改編自真實歷史,完全沒有加各種不必要的情節或者拍成個人英雄主義魔幻片,只爲幫助觀衆感知當時緊張與悲憤的歷史情緒。
如今,誰能從底層邏輯上撬動大衆的情緒,誰就能獲得同行的眼紅。
《黑太陽731》在港重映也是滿座售罄,官方緊急加映,接下來同樣是抗戰題材的《東極島》也是備受關注。
就像曾經《第二十條》激發很多人想去當法學生,看完《南京照相館》,甚至還激發了很多人想去當兵的念頭。
一部電影能做到如此程度,也算是不負初衷了。
正如新京報給出的評論:
“冷靜剋制拍好主旋律,觀衆同樣會用手投票。”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