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館》暗房裡的真相不應被塵封

(原標題:《南京照相館》暗房裡的真相不應被塵封)

今年夏末,一部取材於南京大屠殺期間日軍真實罪證影像的電影《南京照相館》持續領跑暑期檔票房。截至8月7日,該影片票房已突破18億元。該片也在澳大利亞、新西蘭、北美等地相繼上映,與更多國家的觀衆見面。在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的歷史節點上,當觀衆走進影院時,心裡就像被老式快門“咔噠”定格:今天的和平與當年的硝煙之間,其實只隔着一層薄薄的膠片。那層膠片上定格着東方戰場上槍林彈雨中的血與火;殷紅的底色鐫刻着中華民族爲世界和平付出的巨大犧牲。

照相館洗印池裡幽暗的紅光像一顆緩慢跳動的心臟——導演用傳統暗房流程把故事推向觀衆的鼻尖:顯影、定影,每一步都需要屏住呼吸,彷彿稍微晃動就會驚擾潛影裡的亡靈。那種溼漉漉的化學味,與南京城冬夜的血腥味交錯,使人想到:在信息匱乏的年代,一張底片就是活着的證詞,也是一封決絕的呼籲。它讓世界直面東方戰場的苦難與真相。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傳播研究者就注意到:誰能駕馭“符號”,誰就能在看不見的戰場上先行制勝。那是一條關於輿論與心理的隱秘戰線——把真相掩埋、把謊言放大,或者反過來,用真相擊穿謊言。《南京照相館》讓觀衆看見:當年有人搶槍,也有人搶相機;有人在硝煙裡保護城市,也有人在暗房裡保護證據。膠片的顆粒感好似刀鋒,劃開佔領者精心塗抹的遮羞布,把真實的罪行和中國人民不屈的抵抗同時曝光。東方戰場的堅守不只是槍林彈雨,更是一場真相與謊言的較量。

影像能把觀衆的情緒拉進舊時光,又在適當時候推回現實,讓人既沉浸又警醒。影片裡,一個郵差、一個學徒、幾卷膠捲——這些極普通的元素,被慢慢衝顯成“信念”二字。當看似渺小的人物把底片藏進棉襖、傳向國際,觀衆會突然明白,歷史並不是課本里孤零零的大詞,而是一束束暗房紅光,在每個膽怯又倔強的靈魂裡跳動。正因千千萬萬這樣的靈魂在黑暗中燃燒信念,東方戰場才爆發出撼天動地的力量。

影片沒有高喊口號,卻把“衆志成城”拍得真切:井上的辦公室堆滿掠來的古畫,暗房中卻閃爍着膠片的銀光——這是被掠奪者的反擊,也是一羣陌生人迅速結盟的開始。正如在抗日戰爭中,千千萬萬中國人民團結在一起,說着不同的方言,築起了一道道抵抗侵略者的銅牆鐵壁,讓侵華日軍的大部分兵力深陷其中,令其妄圖吞併世界的野心寸步難行。那一刻,觀衆會感到一種並不刺耳的浪漫:原來團結正是暗室裡彼此伸出的手,穩穩托住那張傳遞真相的照片。

當《南京照相館》在北美、澳大利亞、新西蘭首映時,異國觀衆也能在黑暗中屏息傾聽底片的低語。一張張罪證影像跨越疆域,像當年那些從南京偷運出的膠片,再一次提醒世界——和平從不是理所當然,它需要無數雙手去顯影、去保存、去傳遞。80年前,東方戰場上的中華兒女與世界各地的正義力量一道,以鮮血換來了世界的黎明。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已經遠去80年的今天,我們注視着熒幕上的殘酷影像,也是在觸摸人類共同的暗傷——記住它們,才能更有力量!

中國人民在戰火中學到的不是弱肉強食,而是捍衛和平的擔當。《南京照相館》把一張張照片遞給世界,也把一句肺腑之言遞給今天——和平要靠鬥爭爭取,靠實力捍衛。“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沒有強大國防,就沒有和平託底;沒有對歪曲歷史的堅決回擊,真相就會被塵封。

影片最後那束白光漸強,彷彿洗淨了負像上的殘影。走出影院,我們仍需守住心裡的暗房——將抗戰精神轉化爲新時代“自強不息”的底片,把真相沖洗得更清晰,把和平保存得更長久,然後帶着這束光,繼續朝着民族復興的遼闊遠景勇毅前行。(作者系中國電影資料館電影產業研究部副主任汪憶嵐)

編審:高霈寧 蔣新宇 張豔玲

【責任編輯:申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