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看《南京照相館》:充滿遺憾 真實歷史被虛構化
在南京保衛戰到南京城破,包括美國、德國等人道主義者極的在南京成立安全區,比如圖片上的德國人約翰拉貝(中間者),他們也紀錄下日軍在南京的暴行,除了日記還有影像紀錄,是戰後審判日軍罪行的主要證據。(圖/picryl公共圖片)
隨着抗戰勝利80週年,中國大陸有好幾部與抗日戰爭主題有關的主題電影上映,其中描寫南京大屠殺事件的《南京照相館》,票房最好,話題也最多。然而,許多瞭解那段歷史的專家卻對這部電影感到失望,因爲許多關鍵的情節違背史實,許多值得被頌揚的人物被草率的虛構化,使得觀衆看完整部電影,仍然只會記得日軍的殘暴,而不知道黑暗中的人性光輝。
一篇名爲「電影《南京照相館》對歷史真相的背叛」在微信公衆平臺上流傳,文章指出,這部電影多處關鍵情節嚴重違背史實,尤其是核心主題『送出底片』 的壯舉,存在移花接木、抹殺真正英雄的重大問題!
一、開篇誤導:唐生智並非臨陣脫逃
電影開篇借士兵之口宣稱 「唐生智等高級將領提前逃跑「,這完全是對歷史的惡意抹黑!
真實情況是: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受任時即抱定 「與城共存亡」 的決心,其麾下部隊多爲淞滬戰場撤下的殘兵,新兵甚至剛學會開槍,武器裝備遠遜於日軍。
南京保衛戰從1937 年 12 月1日開始,打到11 日,蔣介石三次電令撤退,唐生智直到 12 日下午,才召開緊急會議部署突圍。
撤退令下達後,僅有第83軍等少數部隊嚴格執行,多數因通訊中斷或船隻被撤而滯留江邊。雖然過程確實混亂,但是所謂 「高級將領逃跑」,就純屬無稽之談!
更諷刺的是,今年 九三閱兵,當局還邀請了當年抗日國軍老兵,編導卻仍在銀幕上 「黑」他們,情何以堪?
二、日軍攻城:坦克飛機全是虛構
電影中「12 月 13 日,日軍出動飛機坦克炸塌城牆」 的宏大戰爭場面,實爲對歷史的徹底篡改!
史實是:12 月 13 日天亮前,中華門、光華門等復廓陣地守軍已基本撤離,日軍面對的是一座空城。他們僅遭遇零星抵抗便輕鬆入城,根本未動用重武器。連通城門的道路被守軍挖斷,坦克根本無法入城。所謂 「激烈攻城戰」,不過是編導爲營造戲劇效果的意淫!
三、挹江門悲劇:機槍掃射是謊言
電影中 「守軍向撤退士兵瘋狂掃射」的情節,會讓影院觀衆憤然大罵 「國軍禽獸」,這明顯是對抗戰先烈的二次傷害!
真實歷史是:撤退令下達後,因通訊中斷,部分值勤部隊未及時接到放行命令,與撤退士兵發生肢體衝突和個別動槍事件,但絕無機槍掃射。事後值勤部隊得知命令即予放行,所謂 「自相殘殺」,純屬編導的暗黑想像!
四、核心篡改:誰纔是真正的送證英雄?
電影最令人憤慨的,是將 「送出日軍暴行底片」的功勳,安在虛構人物「阿昌」頭上,這是對歷史的公然搶劫!
1. 真實故事:羅瑾與吳旋的默默守護
1938 年,15 歲學徒羅瑾在華東照相館發現日軍暴行照片,冒險加洗 16張製成相冊,封面畫着滴血的心臟和插刀,寓意 「以血證銘記傷痛」。
1941 年相冊被同學吳旋發現,吳旋藏於南京毗盧寺佛像底座八載,最終在 1946 年成爲審判谷壽夫的 「京字第一號鐵證」。但他們從未將底片送出南京,更未在國際媒體曝光。
2. 真正的英雄:費奇與馬吉的國際壯舉
1937 年,美國牧師約翰馬吉(John Gillespie Magee)用 16mm攝影機秘密拍攝 105 分鐘日軍暴行影像,這是迄今唯一動態記錄。
到了1938 年 2 月,南京安全區總幹事喬治費奇(George Ashmore Fitch,中文名「費吾生」)將膠片縫入駝毛大衣,冒死乘日軍列車送往上海。
這些影像經《生活》雜誌刊發後震驚世界,直接推動國際社會聲援中國。在東京審判中,馬吉影像被列爲第 324 號證據,鐵證如山!
五、編導的愛國心,爲何成了歷史毒藥?
或許編導想塑造「國人英勇抗敵」的形象,但這種移花接木的做法,本質是對歷史的褻瀆!
須知,羅瑾、吳旋的堅守,費奇、馬吉的義舉,都是中華民族抗爭史的一部分。抹殺西方友人的貢獻,不僅違背史實,更暴露了狹隘的民族主義心態。
正如馬吉影像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所揭示的:南京大屠殺是全人類的悲劇,任何試圖割裂歷史的行爲,都是對真相的背叛!
結語:尊重歷史,纔是真正的愛國
《南京照相館》的爭議,折射出當下歷史題材創作的困境:爲了票房和主旋律,就可以隨意篡改史實嗎?
我們不反對藝術加工,但歷史的底線不容突破。當銀幕上的虛構英雄,踩着真實先烈的肩膀上位時,這種 「加工的愛國」,不要也罷!
銘記歷史,不是爲了延續仇恨,而是爲了不讓悲劇重演。唯有尊重每一個爲真相而戰的人,才能真正告慰那些在南京城破之夜逝去的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