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歷史又瘋狂否認?《南京照相館》在日輿論炸鍋,右翼惶恐不安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暑期上映的影片《南京照相館》引發廣泛關注,然而日本媒體卻集體沉默。他們始終不願正視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歷史,僅以“南京事件”一詞替代,試圖淡化事實。

整部電影未刻意煽情,只是以冷靜的鏡頭還原了七十多年前的殘酷真相。全片甚至沒有爲侵略者尋找任何藉口,僅此便令日本右翼勢力坐立不安。

這樣一部作品,爲何會引發日本媒體的強烈反彈?它究竟展現了什麼內容,竟讓他們如此驚慌失措?

鏡頭不撒謊所以日本怕了

影片講述的是一段七十餘年前的往事,卻能令今日的某些日本媒體如臨大敵,急於定性、批判、引導輿論。

這種反應本身比電影更值得深思,它恰恰說明影片的鏡頭直擊要害。時間或許能沖淡記憶,但影像卻能將真相永久留存。

如今,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已所剩無幾,他們的口述記憶彌足珍貴,但也日益脆弱。

而《南京照相館》最震撼之處,正是揭開了長期遮蔽歷史真相的那層幕布。它沒有渲染宏大戰爭場面,也未聚焦英雄人物。

它的主角是一家小小的照相館,一羣在戰火中掙扎求生的普通人,以及一批意外沖洗出的記錄日軍暴行的“罪證”照片。

尤爲特別的是,影片沒有給侵略者留下任何“人性”的餘地。以往部分作品常通過描繪個別“良知未泯”的日軍士兵,或強調“戰爭扭曲人性”來爲暴行開脫。

而這部影片則斬釘截鐵地指出:殺人就是殺人,作惡就是作惡,不容粉飾。片中每一位日本軍官都是劊子手。

如此“全員惡人”的設定,反而更接近戰爭的本質,撕下了侵略者僞善的面具,直面其血腥本質。

它所傳達的反戰理念,並非“雙方皆有錯”的折中主義,而是站在受害者立場上的清醒吶喊:“和平不是靠祈求得來的,更不是用遺忘換來的。”

當《南京照相館》在國內引發熱議並傳回日本,部分媒體的反應堪稱一場大型尷尬現場。

他們拒絕使用“南京大屠殺”的表述,刻意改用“南京事件”,試圖以中性詞彙掩蓋三十萬亡魂的血淚。

他們還煞有介事地分析,稱這部電影是在“反日情緒高漲”的背景下拍攝,暗示中方別有用心、煽動仇恨。

更有意思的是,他們總能找到一些所謂的“親日”中國商人,借他們之口呼籲“向前看”,以稀釋影片帶來的衝擊。

這套手法太過熟練,熟練得令人心寒。一面鏡子若照出的是英俊面容,人人樂於欣賞;

可若映出的是驚恐失措、滿面污點的面孔,第一反應恐怕是砸碎鏡子,或指責其爲“哈哈鏡”。

但鏡子何錯之有?它只是忠實地呈現真相。

他們捂住耳朵就以爲槍聲從未響起

當然,這種“洗地”操作並非今日纔出現。多年來,某些日本右翼勢力爲了否認南京大屠殺,可謂費盡心機。

他們慣用的手段,是糾纏細枝末節,試圖以局部質疑否定整體事實。

他們會拿出一張舊地圖,質疑當年南京人口數量,聲稱根本不存在三十萬人可供屠殺。

他們聲稱“百人斬”是媒體虛構,儘管當年的報紙、戰犯供詞都歷歷在目,甚至辯稱只殺了軍人,未傷平民。

但他們選擇性遺忘的是,國際安全區內的手無寸鐵百姓是如何被拖出屠殺的,他們也忘了自己士兵在日記中寫下的“見人就殺”的狂熱。

這些蒼白的辯解,在電影中那些細節豐富的畫面前不攻自破。就像片中那位日本軍官,前一秒還對尋求庇護的民衆露出笑容,下一秒卻在通行證上寫下“必殺”暗號。

這種虛僞貫穿始終。他們捂住耳朵就以爲槍聲未曾響起,閉上眼睛就以爲鮮血未曾流淌。

電影是虛構的,但現實中的荒誕卻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爲何要拍攝這樣一部作品?

原因很簡單:那些殺人兇手從未真正悔過,也未承擔應有的代價。加害者仍在祭拜戰犯,受害者憑什麼無條件原諒?那不是寬容,而是背叛!

影片中的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現實中上演的荒誕卻更爲觸目驚心。看看如今的日本政壇。

極右翼政黨在選舉中異軍突起,其領袖公然鼓吹要“恢復戰前價值觀”;首相一面高呼“和平”,一面向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獻上祭品。

這種精神分裂式的行爲,無異於在我們民族的傷口上撒鹽。一個國家的政客仍在爲軍國主義亡靈塗脂抹粉,又怎能期待其民衆正視歷史?

當篡改歷史、美化侵略的聲音日益高漲,一部敢於說真話的電影自然令他們如坐鍼氈。

歷史中曾有像王廣海那樣的漢奸,爲苟活而爲日軍充當翻譯,毫無家國大義。這類人物在任何時代都不曾缺席。

警惕外部敵人尚屬容易,警惕那些被利益矇蔽、喪失骨氣的內部投機者同樣重要。

真正的彩蛋是繁榮昌盛的祖國

《南京照相館》的上映並非爲了取悅誰,更不是爲了博取同情。它只爲忠實地呈現一段真實歷史,銘記一個民族無法磨滅的記憶。

曾幾何時,我們國力羸弱,想在國際上發聲都需小心翼翼,生怕引起“友邦驚詫”。

那種壓抑纔是真正的意難平。而今不同了,我們已有能力將這段歷史完整呈現,用最先進的技術、最深刻的敘事方式,堂堂正正地展示給全世界。

我們不再需要顧忌他人的臉色,也不懼任何形式的歪曲與詆譭。這份自信,源自我們日益增強的國力。

正如一句影評所說:“走出影院,看到燈火通明、國泰民安,這纔是《南京照相館》最大的彩蛋。”

歷史的底片已經顯影,三十萬亡魂不是可以討價還價的數字,更不是可以輕易抹去的“事件”。

那張歷史的底片永遠存在,等待着一個遲來已久的交代。

參考資料:海外網《澳門與內地同步上映電影《南京照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