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館》導演太狠了!有人說他幹得漂亮,有人給他P遺照
7月25日,《南京照相館》上映後,導演申奧的手機又忙起來了。
打開一看,又是那些熟悉的威脅信息。這次更過分,有人直接給他P了遺照,還惡毒地傳到了各大平臺。
理由就因爲他拍了《南京照相館》,讓某些人徹底破防了。
面對鋪天蓋地的攻擊,這個1986年出生的年輕導演只是苦笑一聲:"又來了。"
從《孤注一擲》開始,申奧就習慣了這種"待遇"。
每拍一部片子,就有人跳腳。每創一個票房紀錄,就有人眼紅。
但他從不後退,因爲他知道,那些破防的聲音,恰恰證明了自己戳中了要害。
緬北風波,一戰成名惹衆怒
還記得兩年前《孤注一擲》剛上映那會兒嗎?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不是因爲電影不好看,恰恰相反,就是因爲太真實了,真實到讓某些人坐立不安。
片子還沒下檔,東南亞那邊就有"相關人士"跳出來喊話:"我們這裡很安全的,別被電影誤導了!"
結果票房30個億,觀衆用腳投票,用錢包支持。
那段時間,他的朋友圈幾乎不敢發動態,擔心給家人朋友帶來麻煩。但他心裡清楚得很:越是有人不讓拍,越說明這個題材有價值。
張藝興那時候還在轉型的關鍵期,多少人等着看他的笑話,結果導演就是有這個本事,硬生生把一個"花瓶"調成了專業演員。
"我當時就覺得,這個導演不簡單。"張藝興後來回憶說,"他能看到我身上連我自己都不知道的潛力。"
膠片初心,從陽臺暗房到大銀幕
很多人不知道,申奧和膠片的故事,要從小時候說起。
小時候,父親拉着他在陽臺上衝洗照片,顯影液的味道瀰漫在空氣中。
小申奧瞪大眼睛,看着上面慢慢浮現出清晰的影像,那種神奇的感覺至今難忘。
等到了大學,周圍的同學都開始使用數碼相機、手機拍照,他卻還在固執地用膠片相機。室友笑他老土,但他就是不妥協。
畢業作品也是用膠片拍的,估計是那屆學生裡的最後一個"守舊派"。
這份對膠片的執着,在多年後成了《南京照相館》的創作源泉。當他從史料中看到故事原型時,瞬間有了靈感。
一個少年,爲了保存日軍罪證,冒着生命危險藏匿底片,這得有多大的勇氣!
膠片不會說謊,記錄下的每一幀,都是最真實的歷史。
版權追溯、資料查閱,他的內心更加堅定:這個故事,必須要拍出來。
慧眼識珠,把"廢柴"捧成影帝
說起他的選角眼光,那真的很準。
就拿劉昊然來說吧,當時網上對他的評價那叫一個慘。《燃冬》裡的尷尬表演被網友截圖做成表情包,說"流量明星沒演技"。
很多導演避之不及,他卻主動找上門:"我覺得你可以。"
拍攝時,他要求劉昊然忘掉所有明星包袱,從最基本的走路姿態開始練。"郵差每天要走幾萬步,你的步伐必須有那種疲憊感。"
拍攝現場,他經常會突然喊停:"你的眼神太乾淨了,要有那種見過世面但還保持純真的感覺。"
這種近乎苛刻的要求,最終成就了劉昊然的驚豔表現。
"申導有種魔力,能挖出你內心最深處的東西。"有人這樣評價。
歷史利刃,不給侵略者留面子
《南京照相館》開拍前,有朋友勸他:"這個題材太敏感了,要不換個角度?"
他的回答很簡單:"歷史就是歷史,沒什麼好迴避的。"
與某些喜歡拍"好侵略者"的導演不同,申奧的鏡頭毫不客氣。選角時,他專門挑高個子演中國人,矮個子演日本人。
有人質疑這是刻意醜化,他拿出史料反駁:"這是事實,不是我編的。"
他還挖掘出一些事實,比如侵略者一邊製造屠殺,一邊拍攝虛假宣傳照,企圖矇蔽國際社會。
不少觀衆走出影院時眼眶發紅。
連漢奸角色,申奧都拒絕臉譜化處理。王傳君演的翻譯官既貪生怕死又良知未泯,那種內心掙扎看得人心疼又生氣。
這種複雜的人性刻畫,遠比簡單的黑白對立更有衝擊力。
網絡風暴,年輕人的覺醒利器
《南京照相館》上映後,支持的人說這是良心之作,反對的人說這是煽動情緒。
最激烈的反應來自海外,某些人直接給他P遺照威脅。
但他不在乎,因爲他清楚自己在做什麼。
8.6分的評分背後,是年輕觀衆的真實反饋。他們有自己的判斷力。
那些威脅和攻擊,不僅沒有擊倒他,反而成了最好的宣傳。畢竟,沒有什麼比敵人的恐慌更能證明你的正確。
這就是他的使命:用光影記錄歷史,用鏡頭傳遞力量,讓更多人看清這個世界的真實面目。
本文作者 |小橘責任編輯 | 淡淡翠策劃 | 淡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