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亮無人離場 《南京照相館》爲何後勁這麼大
新重慶-重慶日報 張燕
電影《南京照相館》散場,“沒有一個觀衆起身離開,甚至一致得連動都沒有動”。這一幕,隨着“南京照相館燈亮了沒人走”話題衝上熱搜。
銀幕上,照相館內衆人面對兩張通行證爆發激烈爭論,“照片比命重要”;影院內,歷史的真相穿越時空直抵人心,讓人心緒難平。據貓眼專業版數據,截至7月29日15時01分,《南京照相館》登頂2025年暑期檔票房榜,成爲9省票房冠軍。當燈光熄滅,歷史在黑暗中甦醒;當燈光亮起,真相在淚水中顯影。
有人說,《南京照相館》的後勁很大。這後勁,來自真實的千鈞之力。影片取材於南京大屠殺期間的真實事件——1938年1月,時年15歲的照相館學徒羅瑾在沖洗日軍送來的膠捲時,看到日軍犯下的殘虐暴行。爲了保存罪證,羅瑾悄悄加洗並選取16張製作成一本相冊,和另一位愛國青年吳旋接力守護,讓真實歷史永不磨滅。
直至今日,日本右翼勢力仍頻頻以修改教科書等方式,妄圖歪曲歷史,如將“南京大屠殺”寫成“南京事件”。但正是有了這些照片,侵略者試圖通過擺拍粉飾暴行的歷史真相昭然若揭;正是有了無數影片,如今的你我“感覺陪着素未謀面的親人,親歷了這場災難”。銀幕上的畫面慘烈無比,但真實發生的歷史只會比電影悲慘、悲傷千萬倍。
照相館中的暗房,既是一羣普通人的避難所,也是守護歷史真相的隱秘陣地。影片中的這本相冊,是用生命接力守護的鐵證,也是一個民族不能忘卻的歷史記憶。導演申奧說:“照片本身是記載美好瞬間的,是人性的寄託。但在日軍攻陷南京以後,照片卻變成了宣傳的武器,變成了炫耀的工具。”這種從“記錄美好”到“淪爲兇器”的轉變,正是影片通過影像直擊歷史真相的關鍵。
如今,這份承載着歷史傷痛的“京字第一號證據”存放於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相冊封面上,依然保留着羅瑾畫的一幅圖:一把利刃,兩顆滴血的心臟,以及一個大大的“恥”字。勿忘國恥,吾輩自強。正如二戰相冊捐贈者埃文·凱爾所說,“讓歷史不被遺忘——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從中學習,照亮那些隱藏的黑暗,阻止悲劇重演”。
137分鐘裡,觀衆跟着冒充學徒的郵差阿昌,一步一步踏上了1937年的南京。片尾曲《永遠的微笑》響起時,銀幕被分割爲雙重時空:彼時凋敝殘破的南京,與今日的繁榮形成了鮮明對比。此刻,鏡頭內外,每個中國人都是歷史“底片”的顯影人。我們銘記歷史,不是爲了宣揚仇恨,而是要以史爲鑑,喚起每一個人對和平的珍視和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