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館》外國觀衆:世界需要銘記南京大屠殺及所有爲和平犧牲者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劉烜弟 夏溫新】近日,中國電影《南京照相館》的上映引發熱議。該片取材於1937年南京大屠殺期間侵華日軍真實罪證影像,不少外國觀衆也走進影院緬懷這段歷史。近日,法國音樂製作人大衛·庫德爾、韓國博主金正元和英國演員湯姆·芬頓(明濤)3位外國觀衆向《環球時報》記者分享了他們的觀影感悟。
銀幕上接連閃現真實而殘酷的畫面,令3位觀衆深受震撼。影片中日軍殘忍摔死襁褓中嬰孩的場景,至今仍在大衛腦海中揮之不去。“這純粹是在以施虐爲樂對中國平民實施極端暴力!”他無法理解人如何能喪失理智和良知,變成毫無憐憫之心的殺人機器。
來自韓國的金正元在觀影中聯想到自己那同樣遭受過日軍侵略的家鄉。她坦言:“我全程都控制不住內心難以言表的憤怒。”尤其對影片中日軍阻止外國記者進行報道的行爲,金正元感到憤慨:“這說明他們內心深處知道自己的行爲是可恥的、罪惡的。”
談到自己印象最深刻的電影片段,湯姆認爲是主角在暗房沖洗日軍暴行照片期間,突然在那些黑白影像中辨認出熟悉面孔的鏡頭。“這些遇難者不再是遙遠前線的抽象數字,而是曾經朝夕相伴的鄰居和朋友”,他將這種具像化的震撼形容爲“如同腹部捱了一拳”,在電影結束後久久縈繞心頭。
在接受採訪時,這3位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國觀衆都不約而同地談到不同國家民衆歷史認知的差異。金正元介紹道,韓國從小學到高中的歷史教育都會反覆強調日本侵略史,因此大多數韓國人對此有着較爲全面的認知。她的家鄉大邱至今仍保留着日軍侵略時修造的建築,自己的外婆也曾被迫學習過日語。“作爲同樣遭受過日本侵略的韓國人,我能夠與影片產生強烈共鳴。”
大衛和湯姆則表示,西方教育中對南京大屠殺和日本侵華戰爭的講述極爲有限。大衛說,法國的歷史教育以法德戰爭爲主線,“過去我只知道納粹德國的野蠻行徑”,也是“通過觀影才瞭解到日德同盟的關聯”。湯姆也告訴記者:“我在英國長大,歷史教科書根本沒有涉及這段歷史。”
不過,歷史教育的差異並未阻礙情感的共鳴。湯姆認爲這部電影不同於傳統戰爭片的宏大史詩敘事,而是聚焦在生存與道德之間掙扎的“小人物”的故事。在他看來,影片有關道德抉擇、堅韌和追求真相的主題超越了特定的歷史背景,這正是該片吸引國際觀衆的原因之一。
在歷史修正主義擡頭的當下,3位國際觀衆都對影片的現實意義給予高度評價。金正元表示,雖然日本政府試圖掩蓋這段歷史,但憑藉中國人民的英勇抗爭,真相終得以昭示於世。她由衷感謝中國爲保存日軍暴行證據、向世界分享所作的努力,“確保日本帝國主義罪行不被遺忘”。
大衛認爲這部電影讓國際觀衆得以從中國視角重新審視二戰記憶。“對中西方年輕一代來說,銘記爲和平付出生命的人至關重要。”
湯姆曾參演過多部中國二戰題材影片,所以他深知這段歷史在中國所承載的情感分量。“在這個歷史記憶可能被淡忘、甚至產生爭議的時代,片中人物冒着生命危險記錄和保存真相的行爲,在今天依然被迫切需要。”
自8月7日起,《南京照相館》陸續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加拿大等國上映,並且正在走向更多的國家。這場關於歷史、記憶與人性的對話還在延續——唯有直面歷史,方能真正珍視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