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館》點映大爆,核心內容就一句:我們不是朋友,不是!
《南京照相館》可以!在點映期排片率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單日票房衝到前三,上座率也奪冠,難怪很多人說今年暑期檔的超級黑馬就是它了。
比票房領先更讓人高興的是,大多數影迷在看完《南京照相館》後的口碑和態度。
良心來說,《南京照相館》在宣傳期並不佔優勢,因爲能在暑期檔上映的新片都不是凡角,尤其正在熱映的《長安的荔枝》以及《你行!你上!》都是豪華的明星陣容。
在當下這個以“演員爲先”的市場規則中,《南京照相館》以並不出色的小衆演員陣容擊敗了其他的“王炸組合”,不得不說電影本身很硬核。
首先硬核的是題材,電影以南京大屠殺期間的真實歷史爲背景,但又不是直面當時形同煉獄的屠殺場景,而是一面剋制描述當時屠殺的慘烈,一面描繪在這個環境下各種普通小人物的抉擇與覺醒。
鏡頭對準了的7個小人物身份各有不同,主視角是劉昊然飾演的南京郵電局郵差阿昌,編號1213!
他是因爲幫人找信耽誤了上車,逃過一劫,其他的像警察宋班長、龍套演員林毓秀、躲在地窖的老金一家,都是因爲極其偶然的原因逃過了最初的屠殺。
而他們後來之所以能夠繼續活下去,完全是因爲日本攝影師伊藤當時拍了很多屠殺照片,需要把底片沖洗出來,於是藏身在照相館的這些人,因爲要衝洗照片活了下來。
一開始這些人所有的念頭都只是想活着,尤其是爲了伊藤所說的兩張通行證,這7個人之間爭奪的特別厲害,將普通小人物對生的渴望表現的淋漓盡致。
但是轉折來的也非常快,當他們在暗房顯影液中看到日軍暴行的百人斬合影、堆疊屍骸、還有宋班長兄弟被殺的照片時,終於有人繃不住了。
宋班長在暗房中對着阿昌大打出手,“你這個狗漢奸,給日本人洗照片。”在阿昌不斷阻撓下,宋班長的情緒緩和下來,他哀傷的拿着照片說,“這是我弟弟。”
這種熟人慘死的畫面,擊碎了這羣麻木偷生小人物的情緒,之後7個普通人開始計劃如何在日本鬼子的眼皮子底下,將這些屠殺中國人的底片送出去。
然後電影中輸出了很多讓人悲憤和淚奔的場面。
伊藤要拍日軍射殺百姓的鏡頭,開始日軍殺人太快,人被殺死可伊藤沒來得及按快門,於是鬼子說:“多殺幾個,總能拍下來了吧。” 接下來就是日軍開槍和伊藤拍照交錯的鏡頭,這期間沒有一絲人性的猶豫。
爲了拍“親善”的照片,日軍一邊給小孩塞糖吃,一邊又把母親的耳朵割下來當自己的戰利品。
金家母女即便拿着伊藤給的兩張通行證,最後還是慘死城門口。
還有很多女學生被拖走到暗巷中,連飾演漢奸的王廣海都沒有辦法抑制點菸時發抖的手。
就如同阿昌說的那樣:“每張照片都沾着中國人的血!”。
《南京照相館》整部電影的主調緊繃、壓抑,我自覺淚點不低,但是看到電影快結束,谷壽夫等南京大屠殺戰犯被押赴刑場執行槍決時,唯一逃生的林毓秀按下照相機那刻,還是沒有繃住,心中特別的難受。
在說完劇情後我還想插一句,因爲點映過後看過不少評論,其中有一些人對電影中很多角色的轉換覺得“動機不符合邏輯”,那我要說的是:這部電影取材於“京字第一號證據”的真實事件。
就是14歲的學徒羅瑾冒死保存了日軍罪證相冊,經吳璇接力守護,最終這些相冊成爲審判戰犯的鐵證,電影中的幾個人是有一定原型,所以這些都是歷史事實,你覺得的“動機不符合邏輯”只是你的臆測。
還有看不少評論中刻意強調了《南京照相館》當中的屠殺場面非常的剋制,我覺得這可能是想引導那些比較猶豫的父母,放心地帶孩子們去電影院觀看。
我個人覺得,像《南京照相館》這類的影片就不應該太剋制,這都是曾經發生過的真實事件,甚至是離我們並不太遠的歷史事實,如果說我們這些後輩,我們這些被傷害的後輩,連在影片中接受它都要顧慮重重,那麼也真的沒什麼指望了。
難怪申奧導演曾經發言:“我們拍這部電影的目的,不是爲了給觀衆展示血腥暴力侵犯等種種惡劣行徑,第一是爲了讓大家記住那段歷史,第二讓大家記住全中國人民一起創造了奇蹟。我們要分得清誰是真正的朋友,誰是真正的敵人。”
這段話最後一句的內核,“人民日報”在爲《南京照相館》點贊時也強調過:“我們不是朋友,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