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繳社保”約定無效,如何理解最高法的最新解釋
近日,最高法出臺新解釋,其中一項“不繳社保”約定無效的規定引發熱議,讓“社保”話題迅速登上各平臺的榜單前排。
據最高法發佈的《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二)》(下稱《解釋(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或者勞動者向用人單位承諾無需繳納社會保險費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約定或者承諾無效。用人單位未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勞動者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第三項規定請求解除勞動合同、由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該解釋將於9月1日起施行。
這項規則明確了,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或者勞動者向用人單位承諾無需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情況下,雙方產生勞動糾紛,法院應當如何審理。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沈建峰告訴第一財經,這項規則吸收了當前審判實踐中有一定共識的裁判規則,事實上稱不上一項社保方面的“新規”。
我國現行勞動法和社會保險法都明確了依法參加社會保險是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第三項規定進一步明確,用人單位未依法爲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按照現行法律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或者勞動者向用人單位承諾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情況已經構成違法。目前各地法院對這類勞動爭議形成了統一的裁判口徑,那就是認定“不繳社保”的約定或者承諾無效。《解釋(二)》就是吸收了這一審判慣例,以指導相關爭議的審理。
值得注意的,《解釋(二)》在上述共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勞動者在前述情形下可以主張的權利進行了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未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勞動者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第三項規定請求解除勞動合同、由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這一規則的確立,釐清了目前審判實踐中存在的分歧。”沈建峰指出,此前法院對約定不繳納社會保險的情況下,是否支持勞動者以用人單位未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爲由解除勞動合同,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有兩種相反的裁判口徑。
一種是不予支持。有法院認爲,我國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第三項規定明確了用人單位未依法爲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如果勞動者事先同意不繳納社保,後續又想以不繳納社保爲由,向用人單位要求經濟補償,是有違誠信的。比如“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一庭關於審理勞動爭議糾紛案件若干疑難問題的解答”中曾提到:“勞動者不願意繳納社會保險費,並書面承諾放棄參加社會保險的,該書面承諾無效。勞動者可以此爲由解除勞動合同,但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的,不予支持。”
還有地方,比如依據《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北京市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解答(一)》,依法繳納社會保險是勞動法規定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法定義務,即便是因勞動者要求用人單位不爲其繳納社會保險,勞動者按照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主張經濟補償的,仍應予支持。
“這次《解釋(二)》選擇採納北京的裁判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沈建峰解釋,明確了人民法院支持勞動者向用人單位申請經濟補償,纔能有效防範當事人不繳納社保的問題,“否則,這不僅會損害勞動者自身利益,還會侵害整個社會保險制度”。該條解釋出臺後,社會關注度高,反響強烈,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實踐中約定不繳納社會保險的現象並不少見,一些企業在從違法中獲利。從這個角度來看,本條解釋的出臺對於促進形成合法合規的用工秩序具有積極的意義。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長吳景麗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指出,確立此項規則的原因之一就是,明確用人單位承擔支付經濟補償責任可以倒逼用人單位爲勞動者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有效預防糾紛,促推社會治理。
“實踐中,用人單位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原因多樣。”吳景麗表示,有的出於降低用工成本的目的,不爲勞動者辦理社會保險手續、繳納社會保險費用;有的以“社保補貼”的方式將現金髮放給勞動者,由勞動者自行購買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等。也有部分勞動者,尤其是年輕的勞動者羣體參保意願不強,爲在工作期間獲得更多的現金性收益,主動不參加社會保險。
近年來,社保徵管強度以及各地社保繳費基數的變化,一直備受社會關注。該解釋公佈後,有網友擔心這項規則未來會否給一些用人單位比如中小企業,以及部分勞動者造成潛在的壓力。
沈建峰指出,《解釋(二)》確立這項規則,長遠來看,對於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促進企業合規乃至整個市場環境規範發展,是有益的。“那些不給勞動者繳納社保、不合規經營的企業,反而在成本控制上比合規經營的企業更有優勢,是不正常的。”他認爲,《解釋(二)》這一制度安排,可以約束企業,進一步規範市場的公平競爭。
“在經濟形勢壓力較大的時候,人的短期理性會導致忽視對遠期風險的關注。”沈建峰表示,但在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生老病死傷以及失業風險難以消滅的情況下,制度性的防範和化解風險的機制還是強制性的社會保險制度。
而對於如何平衡好勞動者權益保障與企業生存經營的關係,則有專家指出,可以考慮圍繞降低企業費率等進行制度設計,特別是在社保徵管強度上升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