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早餐糖尿病風險高33% 專家建議「吃對時間」:不捱餓也能瘦

▲研究顯示,不吃早餐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示意圖/視覺中國CFP)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很多人早上趕上班上課,所以會不吃早餐。不過,營養師提醒,研究發現經常跳過早餐的人,糖尿病風險高33%,就算體重一樣,風險還是高。另外,吃飯也要吃對時間,養成和生理時鐘同步的飲食習慣,不用刻意捱餓,也能幫助減重、顧代謝、降慢性病風險。

營養師吳映蓉在臉書粉專指出,吃飯也要看時間,現在「時間營養學」(Chrononutrition)正夯,除了吃什麼,「什麼時候吃」也會影響體重、脂肪分佈和慢性病風險。

她進一步說明,研究發現,經常跳過早餐的人,糖尿病風險高33%,就算體重一樣,風險還是高;不吃早餐也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有關。她提醒,早餐不必吃到很油膩,簡單全谷、蛋白質和蔬果就能幫助身體開機。

▲不少人有吃宵夜的習慣。(示意圖/達志影像)

另外,深夜進食會讓代謝大亂。吳映蓉表示,晚上胰島素敏感度變差,同樣一碗飯,晚上吃比早上更容易囤脂肪;夜晚進食會打亂「飢餓素」和「瘦體素」等荷爾蒙,讓人更容易餓、燃燒變少,長期下來,內臟脂肪、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羣風險都會增加。她也提醒,睡前2至3小時最好別再吃重口味或高熱量點心。

吳映蓉建議,限時飲食(TRE)幫身體校時鐘,把一天的進食集中在8至10小時內(例如早上8點到下午6點),其餘時間只喝水或無糖飲品,「不必刻意少吃,依然可以幫助減重、改善血糖和血壓。」她說,特別是「早期限時飲食」(例如7點到3點),效果更好,血糖、血壓、心情都有改善。

她進一步指出,碳水化合物白天吃比晚上好,晚餐後少澱粉,能避免血糖大幅波動;早上吃一些優質蛋白(豆漿、雞蛋、優格),能幫助肌肉合成,配合運動更有效。總之,「養成和生理時鐘同步的飲食習慣,不用刻意捱餓,也能幫助減重、顧代謝、降慢性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