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高一低吃水果 降糖尿病風險

醫師指出,每天攝取200克水果,反而能降低糖尿病風險,建議選擇「高營養密度、高膳食纖維、低GI」水果。(李念庭攝)

全臺逾8成民衆每日水果攝取量不足,醫師指出,許多民衆「怕甜」影響血糖而不吃水果,導致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攝取不足,反而增加糖尿病風險。每天攝取200克水果,能降低36%糖尿病風險,建議選擇如奇異果、番茄等「高營養密度、高膳食纖維、低GI」水果。

衛福部統計,我國20歲以上民衆糖尿病盛行率爲12.8%,約25.5%的19歲以上國人,血糖達糖尿病前期標準,全國約有600萬名潛在或正在治療糖尿病的患者。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王景淵指出,均衡攝取6大類飲食,是糖尿病照護基礎,但全臺8成以上民衆未達每日水果攝取建議量,導致膳食纖維、天然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取不足,增加第2型糖尿病風險。

臺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何明華表示,有超過7成糖尿病友,以甜度作爲判斷食物影響血糖的依據,因此不吃太甜水果,然而甜度不等於升糖指數,每天攝取未加工、天然的水果200克(2份/120大卡),反而能降低糖尿病風險36%。

何明華建議,要達到每日攝取200克水果建議量,應遵守「兩高一低」原則,選擇高營養密度、高膳食纖維、低GI水果來取代部分澱粉,並建議從早餐開始,能更有效控制血糖,且切勿以蔬菜取代水果,兩者營養素不同。

何明華說明,高營養密度水果,是指在相同熱量下補充更多營養素,有助穩定血糖,降低12%糖尿病風險、28%糖尿病患血管病變風險,如奇異果、番茄、柳丁、莓果類;高膳食纖維及低GI水果,則能減緩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避免血糖快速升高,如奇異果、芭樂、香蕉、橘子、梨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