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評 | 公共安全豈能成爲“速降少年”冒險秀場
一羣看上去只有十幾歲的少年,騎着自行車,快速從人羣密集的商圈、城市街道等公共場所的臺階、高坡等位置速降而下,橫衝直撞,嚇得過往行人緊急避讓。近日,這樣一則視頻被曝光後,迅速引發公衆對“青少年速降騎行熱”的關注。
不少網友留言反映:現在很多十幾歲的小孩癡迷速降自行車,但根本不去專業場地,也不佩戴安全護具,對自己和他人都不安全;這些半大孩子在公共場所玩速降自行車炫技,必須管管了。
商圈、學校周邊、公園步道等區域人流密集,騎行者以每小時數十公里的速度從高處俯衝,一旦失控,後果不堪設想。今年1月,陝西寶雞一名少年在公園臺階速降時摔至重傷;某短視頻平臺上,甚至有家長鼓勵6歲幼童無護具騎行,導致孩子直接摔倒在地。這些事例無不說明,“速降少年”不僅將自身置於險境,更讓無辜路人成爲潛在受害者。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類行爲正在形成破窗效應。如果“速降炫技”被包裝成“勇敢者遊戲”,青少年羣體中的模仿效應迅速擴散。部分未成年人將危險騎行視爲“社交貨幣”,甚至將家長是否支持此類行爲等同於“家庭實力”,就會引來更多效仿者。
速降騎行的流行,折射出部分青少年對刺激的病態追求。青春期特有的冒險心理,在短視頻平臺的算法推波助瀾下被無限放大。平臺通過流量傾斜,將危險騎行剪輯爲“青春符號”,用“十萬點贊”標榜叛逆個性,卻對“無護具”“撞行人”等高危元素閉口不談。這種“危險即酷”的內容導向,是對青少年認知的嚴重誤導。
此外,部分家長對速降運動的危險性認知不足,甚至將專業裝備購買等同於“支持興趣”,卻忽視了對運動場地的基本篩選。如果家庭、學校、社會未能建立有效的價值觀引導機制,青少年便容易陷入“爲刺激而冒險”的認知陷阱。
遏制“速降少年”亂象,需構建家庭、學校、社會、平臺的協同治理網絡。家長應切實履行監護職責,不僅要嚴控未成年人接觸危險內容,更需引導其區分運動愛好與公共危害。學校可將安全教育納入必修課程,通過案例解析明確在公共場所危險騎行與發展興趣的本質區別,同時聯合體育部門開設專業速降課程,將青少年活力導入正規賽道。
社會層面也需要強化治理。交管、城管部門應加大公共場所巡查力度,對危險騎行行爲實施“首次警告、二次處罰”的梯度式管理;公園、廣場等場所管理者需在陡坡、臺階等區域增設物理隔離設施,並配備安保人員實時勸阻。網信部門應督促短視頻平臺完善內容審覈機制,對鼓吹“無防護速降”的賬號,應依法採取限流、封禁等措施。
青少年危險駕駛炫技行爲已成爲交通安全的一大隱患,“鬼火少年”“炸街少年”“飆車少年”等,均已成爲這些青少年的身份標籤,“速降少年”只是其中之一。這類安全隱患亟待排除,唯有以雷霆手段築牢防線,以溫情引導疏通需求,方能遏制類似行爲多發趨勢,避免公共安全成爲青少年的冒險秀場。
文/唐傳豔
(北京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