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評|“健康診室”上列車,將安全送達升級爲健康護航

近日,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在揚州東開往上海的G7285次列車上臨時搭設起一座特殊的"健康診室",爲旅客開展義診服務。這個特殊的"健康診室",由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皮膚病科、風溼免疫科、內分泌科、骨科等9個科室的11名專家組成。聽到義診活動通知,旅客們陸續前來,醫療隊爲大家健康查體,細緻解答各類問題,給出診療指導。

長期以來,旅客在列車等交通工具上突然患病,通常會面臨難以及時診治等現象。外出旅行時,在列車上經常會聽到尋找醫生的廣播。僅今年春運返程期間,多地鐵路公安民警就救助了多名在旅途中突發疾病的旅客。在列車上即使通過廣播尋找醫護人員,響應成功率也不高。此外,列車急救箱僅配備基礎藥品,乘務員醫療培訓多限於心肺復甦等初級技能,且廣播尋醫存在響應滯後、專業不對口等風險。旅途急救難已成爲旅客外出的一大困擾。

這次"健康診室"上列車雖然是一次臨時舉措,卻是旅途急救能力的一次躍升。相較於列車上傳統的醫療應急模式,"健康診室"可以在車上臨時設置固定診療區,還可以配備除顫儀、急救藥品箱等專業設備。此外,列車上的"健康診室"還能夠接通"雲端會診系統"進,通過5G網絡實現車內診療與後方醫院實時聯動,以及推行"健康檔案快查",通過掃描二維碼即可授權調取電子病歷。這些優勢結合在一起,讓旅客患病不再只能"廣播找醫生",而是能夠快速獲得高質量的救治。

列車上的"健康診室"還有望變成義診的好場所、健康科普的理想陣地。傳統的義診活動往往"來去匆匆",醫務人員和患者很難長時間專心交流。列車上的旅客有較長的時間閒下來,可以安心接受義診服務。更重要的是,列車上旅客十分集中,人員流量大,在此開展健康科普,受衆很多且常換常新,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邊診療邊科普,診療和科普的效率均會相應提升。

當然,要想更多列車都能夠配備類似"健康診室",還要許多困難要克服。現有動車組餐車面積較小,需平衡商業運營與醫療功能的衝突。有必要爲在列車上單獨明確一個空間,讓類似"健康診室"有固定場地可用。此外,醫療機構獻愛心爲列車提供"健康診室"固然值得讚賞,但若想使之變成常態,就不能完全依靠獻愛心,既要有義診,也應該探索有償診療,並且只有明確收費規則,或建立成本分攤機制,列車上的"健康診室"方能得到廣泛推廣。

這種新的診療模式是義診、健康科普、旅途醫療保障等多層面的一次集中創新。該創新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更在於重構了公共交通服務的價值維度——將安全送達的單一目標,升級爲健康護航的全流程關懷。假如"健康診室"上列車能夠變得更加普遍,一個困擾已久的急救難題能夠得到化解,民衆外出旅行勢必更加安全和安心。

文/唐傳豔

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