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評|“鬼火少年”病房飆車:生命通道豈容兒戲

深夜的醫院走廊本該是病患靜養、醫護人員奔走的生命通道,卻成了幾名青少年競速炫技的場地。近日,河南舞鋼市河舞總醫院監控畫面顯示,多人騎兩輛電單車進入醫院走廊,而婦產科就在附近。該行爲引發網友憤慨,既批評相關行爲人的荒唐舉動,也對醫院安保措施提出質疑。8月5日,當地衛健委通報證實,涉事者爲探視住院同伴的16歲青少年,其行爲動機被定性爲"耍帥拍視頻",將要求醫院整改安保措施。

這起看似偶然的"鬼火少年"病房飆車事件,折射出當前社會治理中的多重困境。醫院走廊作爲醫療活動的生命通道,其設計規範與安全標準絕非無的放矢。急救設備的轉運需要平穩暢通,危重病人的轉移爭分奪秒,醫護人員的緊急調度不容阻滯。當電單車在此呼嘯穿梭時,其製造的噪音污染足以干擾患者休養,佔用的通道空間可能延誤搶救時機,更不必說隨時可能發生的碰撞風險。

根據《綜合醫院建築設計規範》,醫院主要行人通道淨寬度不得小於2.1米,而普通電單車完成轉向至少需要1.5米空間,這種在狹窄通道內的危險駕駛,無異於在生命線上玩火。尤其令人後怕的是,事發區域鄰近婦產科,新生兒與產婦對安靜環境的需求更爲迫切,任何突發噪音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生理影響。

從管理層面來看,此事暴露出醫院安保體系存在系統性漏洞。作爲全天候運行的公共場所,醫療機構本應構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的防護網絡。然而涉事電單車從闖入院區到走廊飆車的全過程,安保人員既未及時攔截,監控系統也未觸發有效預警,最終僅靠事後調取監控才得以還原事件經過。現代醫院的安防系統應當具備智能識別異常行爲的功能,當檢測到非醫療車輛進入敏感區域時,系統應能自動報警並啓動應急響應機制,而非被動等待人爲發現。

青少年行爲失範尤其令人揪心。探視病友本是人情溫暖的體現,卻異化爲擾亂醫療秩序的荒唐鬧劇,這種價值認知偏差應當引起全社會警覺。涉事青少年將救死扶傷的醫療場所當作個人秀場,用危險駕駛博取同伴喝彩,並全程拍攝視頻企圖獲取網絡關注,這種價值扭曲反映出當前部分青少年的精神症候。神經科學研究表明,青少年大腦前額葉皮層尚未發育成熟,更容易受即時快感驅動而忽視行爲後果。鑑於此,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應當形成合力,通過情景模擬、案例教學等方式,幫助青少年建立對公共空間的基本敬畏,理解個人行爲與社會責任的辯證關係。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通報着重強調醫院管理整改,對涉事青少年的具體懲戒措施卻表述模糊。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擾亂醫療機構秩序的行爲理應受到相應處罰,而未成年身份也不應成爲免責理由,只能是量罰時的考量因素。法律執行部門應當明確,保護未成年人權益不等於縱容違法行爲,必要的懲戒教育恰恰是對其未來人生負責的表現。可以考慮要求涉事青少年參與醫療志願服務,通過親身體驗理解醫療環境的特殊性。

醫院的安靜秩序是文明社會的底線要求。當急救設備的鳴響與機車的轟鳴在同一空間交織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個別人的行爲失範,更是整個社會需要共同面對的治理難題。青少年應當懂得,個性的張揚不能以踐踏公共安全爲代價;醫療機構需要明白,開放包容的管理理念不能異化爲安全防線的鬆懈;監管部門必須認識到,制度完善與責任追究必須雙管齊下。

在這個全民短視頻時代,我們既要警惕將公共空間異化爲表演舞臺的危險傾向,也要防止將安全管理簡化爲技術升級的片面思維。唯有構建個人自律、機構盡責、監管到位的綜合治理體系,才能讓每一個深夜的醫院走廊都成爲守護生命的平安通道。

文/黃梅閣

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