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年檢豈可“跨省通關”
在本地無法通過年檢的問題車輛,換個省份就能“起死回生”?近日曝光的汽車年檢亂象,上演了一出“跨省通關”的荒誕劇。這些存在安全隱患的“帶病”車輛,在本省檢測站屢屢碰壁後,竟能在鄰省檢測機構輕鬆拿到“健康證”。這是將道路交通安全置於巨大風險之中。
一些汽車檢測站推出“你來包過”的攬客“絕招”,以質量放水換取市場份額;車主則樂得“花小錢、避大修”,在作弊手段的掩護下矇混過關。這一場汽車檢測機構與車主心照不宣的“雙贏”遊戲,將導致市場秩序和公共安全雙重承壓。一方面,技術標準和質量水平淪爲討價還價的籌碼,恪守底線的正規機構陷入生存困境;另一方面,不合格車輛“帶病上路”,不僅損害羣衆環境利益,更危害駕乘人員和其他車輛行人的生命。
這反映出跨省車檢監管體系存在漏洞。現行機動車檢測採用屬地管理,但受制於地方執法力量和技術能力,各省檢測標準執行力度參差不齊。面對監管漏洞,一些檢測機構利字當頭,篡改設備參數、僞造檢測數據,爲問題車輛披上合法外衣。
破除年檢亂象,完善科學的監管體系必不可少。相關部門應善用技術賦能,通過遠程監控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結合,不斷提升監管效率,儘快堵上執法缺位,讓任何敢於鋌而走險的汽車檢測機構得到處罰。還應建立跨省合作的檢測監管平臺,強化檢測機構、問題車輛動態管理,通過標準對齊、數據共享,讓檢測記錄實時聯網、隨時追溯,構建“一處失信、全國受限”的監管網絡,讓違法檢測機構、違規不合格車輛無所遁形。
破除年檢亂象不能止於個案查處,更需要建立制度層面防護網。唯有構建完善的監管體系,才能徹底終結問題車輛的“跨省通關”,讓年檢制度真正成爲守護道路安全的鋼鐵防線。(作者:李思隱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