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項原廠藥退出臺灣!醫藥界籲「差額負擔」 衛福部長迴應了
多款原廠藥陸續退出臺灣,醫藥界建議衛福部推動「差額負擔」。衛福部長石崇良今天(13)受訪表示,這有很多思考空間,需要更仔細的討論。(黃世麒攝)
多款原廠藥陸續退出臺灣,醫師和藥師紛紛建議,衛福部應推動「差額負擔」(自付差額),增加原廠藥留在市場上的機會。衛福部長石崇良表示,這有很多思考空間,需考量學名藥廠的態度,避免反而打壓本土藥廠,以及民衆觀感是否不佳,需要更仔細的討論。
食藥署統計,今年截至9月底,已有47項藥品提出退出臺灣市場。石崇良說明,其中24項是原廠藥,但市面上都有學名藥,並非在專利期內退出臺灣;可能是原廠改變市場策略,例如原本生產0.5、1和2三種劑量,現在縮減種類,不做0.5劑量。
醫師姜冠宇認爲,未來還會有更多藥品退出臺灣,會導致少了很多產業交流機會,需要思考怎麼鼓勵國內廠商提升品質。他提出2個解方,一是提升健保費,二是讓民衆可以自費買藥。
藥師李懿軒指出,健保目前對同樣藥品成分、劑量、劑型的價格是一致的,但在國際社會藥價快速變動的年代,這種覈價機制失去了彈性。因此藥界和學界紛紛呼籲儘速研擬差額負擔政策,也就是同樣一種藥、不同的廠牌,可以有不同的價格,健保只給付基本價,超出的部分由民衆自付。
石崇良今天(13)受訪表示,有些國家針對不同品牌自行訂價,讓民衆自付差額,也有很多國家和臺灣一樣,只要是三同藥品,就採同樣支付價。至於是否考慮推行自付差額,有很多思考空間。
他分析,需考量爲何會有差額,是因爲廠商行銷費用比較高?否則原廠藥在專利期內已經寡佔,可決定價格;過了專利期後,是否還允許差額付費,需考量學名藥廠的態度,會不會反而打壓本土藥廠?
石崇良指出,我們一直要做學名藥政策,是希望在國內製造,若是讓原廠可以收取藥價差,如何去改變我們的藥品韌性呢?以及民衆的觀感會不會不好,認爲一樣是健保,又要做自費,這些都需要更仔細地討論。
石崇良強調,最重要的是要加強確保藥物相等性,即使三同的學名藥,希望藥效都要一樣,因此未來會強化「藥性不等通報」,鼓勵醫師在治療病人過程中,如果換藥後發現沒有效,應向食藥署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