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項原廠藥擬退場!藥界:建立國內藥品韌性系統
藥界人士認爲,與病人付費有關的「藥品差額負擔」與「確保不缺藥」之間並沒有必然關係,強調臺灣需要重視的議題是建立國內藥品韌性系統。(本報資料照)
針對今年有47項原廠藥品擬退出臺灣,醫界與藥界拋出「藥品差額負擔」希望藉此挽留國際大藥廠。衛福部長石崇良在國會答詢指出,若開放進口原廠藥收取價差,不利於建立韌性。有藥界人士認爲,與病人付費有關的「藥品差額負擔」與「確保不缺藥」之間並沒有必然關係,強調臺灣需要重視的議題是建立國內藥品韌性系統。
據統計,臺灣共2萬多張的藥品許可證中,藥證數量佔比8成的國產藥廠,其健保藥費申報僅約2成;反觀藥證數佔比1成2的國際大廠,其健保藥費申報卻將近7成。這除了凸顯臺灣健保資源的給付結構,長期集中國際大藥廠之外,也暴露國產藥品韌性不足的嚴重問題。
對此,中華民國學名藥協會理事長陳誼芬表示,針對國內缺藥品問題,學名藥協會也向衛福部提出建議,針對不再進口來臺的學名藥,期待衛福部對國產藥廠提供「綠色通道」;二是盤點已過專利期的原廠藥品,應儘速協助國產藥廠掌握生產能力;此外,衛福部也應提供政策引導與支持,鼓勵醫院多多采購國產學名藥。
學名藥協會公共事務政策委員會主委殷爲瑩表示,原廠藥品選擇退出臺灣的原因有很多,而「藥品差額負擔」的複雜性遠比「醫材差額負擔」更廣需要凝聚更多的社會共識與配套措施,且針對過專利期的藥品,開放國際藥廠對病患收取價差的做法,可能無法讓病患有多元且價格合理的藥品選擇,反而是對剛引起社會共識的「藥品韌性」議題先潑冷水。
殷爲瑩進一步表示,「藥品差額負擔」與「確保不缺藥」並沒有直接關係,藥品差額負擔只是將經濟壓力轉嫁給病人、輿論壓力轉嫁給政府。
她認爲,國際大藥廠在美國關稅議題下,皆有新的全球佈局策略,而臺灣在這股浪潮下也不例外。因此,她認爲臺灣製藥產業應協力支持衛福部推動學名藥政策,並透過科學驗證與臨牀通報等機制,建立醫病對國產學名藥的信賴,如此才能提升臺灣藥品韌性、減少對國際大廠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