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篇「識讀中國教材」9月上路 教育部:不會強制教師使用

▲教育部表示,識讀中國補充教材9月起陸續上路。(圖/記者許敏溶攝)

記者許敏溶/嘉義報導

爲加強國家認同,教育部在4月表示,透過學科輔導團編纂國家認同、識讀中國威脅的教材。教育部指出,目前已經完成13篇識讀中國教材,也完成初步審查,預計今年9月起陸續上路,內容包括去年12強棒球賽奪冠等時事,讓學子更清楚知道國家情勢對生活中的影響,而識讀中國屬於補充教材,教師若不使用不會被懲罰,但仍可能出現在考題中。

總統賴清德在4月提出因應中國17項策略,包含要深化青年學子對中國的識讀教育。教育部長鄭英耀當時也表示,相關教材預計今年暑假完成,希望透過學科輔導團編纂國家認同、識讀中國威脅的相關教材,提供學生正確的史觀和資訊。

114年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今天在嘉義登場。教育部長鄭英耀會後接受媒體聯訪表示,面對媒體詢問識讀中國教材編輯進度,鄭英耀表示,已經完成13篇識讀中國相關教材,也完成初步審查,目前正針對審查意見進行修正,主要內容是有關國家認同與媒體識讀等面向。

教育部主秘林伯樵補充說明,識讀中國屬於補充教材,也會結合課綱中的教材一起使用,教師若不使用也不會被懲罰,預計今年9月起陸續上路,內容包括去年12強棒球賽等時事,讓學子更清楚知道國家情勢對生活中的影響,這樣的議題沒有標準答案,主要是希望學子在不斷討論中,去思考相關問題,進而強化國家認同。

雖然識讀中國屬於補充教材,但林伯樵說,由於目前補充教材也會出現在考題中,所以識讀中國相關內容仍有可能會出現在考題,但型式和現在社會科考題類似。目前雖然只有13篇,但之後會陸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