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賴17條 教育部編識讀中國補充教材「教師可不用」

圖爲教室示意圖。圖/AI生成

爲配合賴總統17項因應中共滲透策略,教育部宣佈編國家教材識讀中國威脅。國教署今天說明,現有課綱已有識讀中國相關課程,因內容不夠充實,教師教學難以加深加廣,目前正在研發補充教材,老師可以不使用,或使用其他能詮釋課綱的補充教材,也打算透過影音、播客的多元管道推廣。

總統府日前召開國安高層會議,賴清德總統會後提出五大國安及統戰威脅以及17項的因應策略。其中,第五點的策略二中明確寫到,請教育部會同陸委會、經濟部等相關機關,全面深化青年學子對中國的識讀教育,以及對兩岸交流應有的認知。

教育部長鄭英耀日前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備詢指出,目前教育部已經召集社會學科教師編撰教材,內容包含國家認同、識讀中國威脅、國際情勢等,盼暑假前開發完成,給學生正確資訊。

戴淑芬今天列席行政院會時說明,目前研發的是具輔助、補充性質的教材,事實上,現有課綱已有識讀中國相關課程,包含公民課程中,有中國政治有哪些特性?面臨哪些挑戰?中國政經發展如何影響區域和平和臺海兩岸關係?

戴淑芬續指,教育部委託的是「高中公民課程深化及教材研發強化民主韌性涵育當代公民責任的補充教材研發計劃」,因爲現行的內容不夠充實,讓現場老師教學很難再加深加廣。

戴淑芬表示,該補充教材目前由公民學科中心進行教材研發,「老師當然可以不使用,也可以用其它、他認爲可以詮釋課綱學習條目的補充教材」,研發後暑假將辦理研習,公民、歷史、社會科老師都能參與。

戴淑芬也說,教材研發後爲了強化推廣,將來也打算透過影音、播客的多元管道,讓不只是老師、學生也能瞭解這些議題。

此外,賴清德總統先前提出因應統戰的17條策略,行政院長卓榮泰3月要求各部會彙整,4月初聽取報告,媒體問及識讀中國教材是否也在17條當中,以及相關部會是否已經開始推動相關政策?

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迴應,卓榮泰已聽取過部會報告,但未做出最後裁示,因此內容無法對外說明,有進一步進度會適時對外說明。

教育部長鄭英耀日前指出,目前教育部已經召集社會學科教師編撰教材,內容包含國家認同、識讀中國威脅。圖/聯合報系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