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訓當心二尖瓣逆流 北榮引進心臟不停跳微創修補技術

臺北榮總引進全新二尖瓣膜不停跳微創修補技術,二尖瓣逆流病人手術時,心臟無需停止,無需使用體外循環機,侵入性較小,並透過手術中食道超音波的影像輔助,醫師可進行精確瓣膜修補。記者沈能元/攝影

臺灣邁入超高齡社會,二尖瓣逆流是最常見的心臟瓣膜疾病之一,發生率約爲人口的1%至2.5%,隨年紀愈大,發生率愈高,若無法及時治療,恐導致心臟擴大、心衰竭甚至死亡。臺北榮總引進二尖瓣膜不停跳微創修補手術,病人心臟無需停止,無需使用體外循環機,侵入性較小,並透過手術中食道超音波影像輔助,助醫師精確修補瓣膜。

臺北榮總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許喬博說,心臟有四種瓣膜,包括主動脈瓣、二尖瓣、三尖瓣及肺動脈瓣,其中主動脈瓣、二尖瓣較容易發生狹窄或逆流問題,而二尖瓣逆流原因,包括退化、感染、長期壓力等,讓心臟收縮時,瓣膜未能關閉好,導致心臟無法有效地將血液經主動脈送往身體其他部位,而影響心臟效率。二尖瓣逆流早期沒有症狀,多經醫師檢查其他疾病聽診發現。

臺北榮總副院長曾令民說,二尖瓣逆流發生率不低,傳統開胸手術須停止心跳,同時接上心肺體外循環機,但由於手術傷口大,患者術後疼痛,恢復速度慢、住院天數長,北榮於前年11月引進二尖瓣膜不停跳微創修補手術,患者術後傷口小、恢復快,目前手術量爲全國最多,成績相當不錯,讓二尖瓣逆流患者治療有一項新的選擇。

二尖瓣膜不停跳微創修補手術,只需在病人左側胸部開一個小切口,大小約爲5公分,通過一根細長的器械穿過心尖至左心房及左心室之間,將特殊的人造腱索精確地綁在逆流的二尖瓣葉上,再將人造腱索拉回心尖處,然後調整長度,直到二尖瓣逆流在超音波影像下消失爲止,這時候再將人造腱索固定好,而達到修補二尖瓣的目的。

許喬博指出,手術除心臟外科醫生外,還需心臟內科醫生全程操作食道超音波,因手術對患者身體傷害較輕,術後併發症如感染、出血較少,傷口癒合及恢復時間大幅縮短,對生活品質影響較小,該項手術適合早期發現患者,這時心臟尚未擴大,復發機會較低。

患者50歲陳先生說,2年前因感冒時,醫師聽診意外檢查出嚴重二尖瓣逆流,且心臟已慢慢變大,爲避免繼續惡化,今年3月接受新式手術治療,術後在恢復室觀察6個小時,就直接回到病房,超音波檢查也沒再有逆流,並於一週後出院。

另一名患者38歲蔡小姐,民國107年曾接受傳統達文西二尖瓣膜修補手術。她說,113年開始練習重訓,但重訓後某天晚上睡覺時,突然間出現喘、胸口緊、背痛症狀,隔天就醫檢查。

許喬博說,檢查發現,蔡小姐病情回到未手術前的狀態,但再次使用傳統手術執行修補的困難度更高,因不易區分是之前的人造腱索斷裂,或新的腱索斷裂造成逆流復發,另傷口的沾黏及心房與心室中間的尖瓣環都會影響腱索修補的效果,結果更不易預測。蔡小姐經接受全新微創修補技術,術前先經心臟超音波評估其可行性,手術優勢是沾黏少、精確性高,術後狀況良好,也沒再有逆流的情形。

臺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說,二尖瓣逆流病史者從事重訓時,應適可而止,也應避免熬夜,以防血壓升高,造成病情復發,而半夜睡覺時,通常環境比較安靜,可以多注意心臟跳動的情形,若出現異常情形應速就醫。

許喬博說,目前退化性二尖瓣逆流標準治療方式,仍以修補手術爲主,但修補方法多樣化,從傳統的使用體外循環機的心臟停止修補,或二尖瓣夾子及最新的微創修補技術等,須看病人共病症及手術風險,而這項新技術引進,讓二尖瓣逆流治療朝向更個人化的方式處理,臺灣心髒外科治療邁向嶄新的一步,但該項手術未有健保給付,患者需自費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