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不過氣查出風溼性心臟病 6旬男置換二尖瓣重生

喘不過氣查出風溼性心臟病,6旬男置換二尖瓣重生。(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62歲的王先生,因活動時喘不過氣、雙下肢水腫就醫,診斷爲嚴重風溼性二尖瓣狹窄,由於瓣膜鈣化嚴重,需進行二尖瓣置換手術。長庚醫療團隊考量患者長期貧血、有胃潰瘍病史,選擇「生物瓣膜」,避免機械瓣膜需長期服用抗凝血劑與增加出血風險。置換生物瓣膜至今3年,患者心臟功能改善,未發生出血或栓塞併發症。

左爲生物性人工瓣膜,右爲機械人工瓣膜。(圖/長庚醫院)

林口長庚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紹緯說明,二尖瓣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間,作用爲阻止左心室血液逆流回左心房。當二尖瓣出問題,病人會出現喘不過氣、體能下降、下肢水腫等症狀,嚴重甚至導致心臟衰竭,需要進行二尖瓣修補或置換手術,通常會以修補爲先,若病況太嚴重,才考慮置換。

二尖瓣置換手術可選擇機械人工瓣膜或生物性人工瓣膜。機械瓣膜耐用性高、再手術機率低,但需終生服用抗凝血劑,預防血栓,凝血劑劑量不足恐引發腦中風、腸道或下肢血管阻塞,劑量過高則可能導致腦出血或腸胃出血;而生物瓣膜僅術後需服用3個月抗凝血劑,但瓣膜退化較快。

陳紹緯表示,過去使用瓣膜多以患者「年齡」作爲主要考量,建議65歲以下患者用機械瓣膜、65歲以上用生物瓣膜。長庚最新研究顯示,二尖瓣疾病病因多樣且複雜,對患者長期存活有顯著影響,不同「病因」的患者在瓣膜選擇上應有不同策略,纔是二尖瓣置換手術成功關鍵。研究結果已發表於2024年6月國際級重要期刊「國際外科雜誌」。

林口長庚麻醉部副部主任陳俊宇表示,此研究分析臺灣健保資料庫2002~2018年間9201位二尖瓣置換患者,探討不同病因及年齡對存活率的影響,結果顯示,不同病因應有更適合選擇的二尖瓣瓣膜。

以感染性心內膜炎爲例,是由細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若在住院期間出現中風,應使用生物瓣;風溼性心臟病爲風溼熱引起的自體免疫疾病,也應選擇生物瓣,避免終生服用抗凝血劑風險;退化性二尖瓣逆流,是因瓣膜退化導致功能失調,70歲以下患者使用機械瓣存活率較佳;而由冠心病導致左心室重塑,造成的缺血性二尖瓣返流,預後較差,選擇機械瓣、生物瓣對存活率影響不顯著。

陳紹緯強調,隨着「瓣中瓣」技術發展,利用原先的外科瓣膜框架,在先進的影像系統導引下,經導管植入新的瓣膜,未來可爲生物瓣的患者提供更加持久與低手術風險的治療選擇,這可能改變目前對生物瓣年齡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