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裝第二個瓣膜?「瓣中瓣」技術 助7旬患者重獲新生

振興醫院領先全臺發展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TAVI),振興醫院副院長殷偉賢近日受邀至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指導,爲一位體況不宜再次開刀的7旬患者,透過導管植入第二個瓣膜,幫助患者重獲新生。(鄧博仁攝)

主動脈瓣膜狹窄好發於老年人,傳統外科手術需開胸,部分病人恐難以負荷。振興醫院領先全臺發展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TAVI),近日更受邀至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指導,爲一位體況不宜再次開刀的7旬患者,透過導管植入第二個瓣膜,幫助患者重獲新生。

振興醫院自2010年第一間複合式手術室建成後,2013年完成首例經導管瓣膜置換手術,至今已完成逾1300例,其中逾80例是在過去外科手術植入的主動脈瓣膜中,以導管方式再度植入瓣膜,又稱爲「瓣中瓣」,該項紀錄爲亞洲第一。

振興醫院副院長殷偉賢表示,臺灣每年約有800至900例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技術已趨成熟。振興醫院除了4位國際認證指導醫師之外,已培訓2位可獨立完成TAVI的醫師,人力資源充足之下,經常赴國內外醫院進行技術指導,「只要臺灣的醫院有需要,我們都義不容辭去幫忙!」

近日殷偉賢受邀前往亞大醫院指導,患者爲72歲男性,曾接受傳統開心手術植入人工瓣膜,4年來每週洗腎導致血管嚴重鈣化,考量體況不宜再進行開胸手術,因此決定採用TAVI,在原狹窄心臟部位植入「瓣中瓣」。殷偉賢分享,手術前一天下午,雙方透過視訊會議做沙盤推演,晚上他搭乘末班車南下,隔日一早進行手術,約1到2小時即完成,非常順利且成功。

殷偉賢說,亞大醫院的醫師操作導管技術非常純熟,但他們很慎重地找有TAVI經驗的醫師指導;要以導管方式將新瓣膜送至心臟,需伸到1公尺以外,須注意避免損害周邊結構,深淺快慢都有講究,還要選擇適當的導管尺寸,瓣膜置換方式也和開胸手術不同,若有經驗醫師在旁指導,對病人安全更有保障。

殷偉賢指出,過去主動脈瓣膜狹窄病患一旦出現頭暈、氣喘、胸痛症狀,平均只能存活3年,若能接受外科手術植入瓣膜,可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然而約有1/3病人年紀大、疾病較嚴重,外科醫師評估風險太高,或是病人本身不願意挨刀,無法接受妥善治療。TAVI的出現讓這些病人有了治癒的機會,成功率超過95%。

TAVI問世約20年,臺灣在2010年開始人體試驗、2013年正式上市,2017年起健保署開始給付手術費,2021年起健保全面給付,但給付條件嚴格,患者須經2位外科醫師評估不適合傳統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