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出賣農業換關稅 擠牙膏荼毒產業
中國時報社論
農業部長陳駿季率領的臺灣農產品訪問團17日在美國國會山莊與美方業者簽署意向書,承諾4年內採購逾100億美元,也就是約新臺幣3000億元的黃豆、玉米、小麥和牛肉,這是繼臺積電擴大對美投資後,政府又一次靠出賣臺灣廠商來換取降低關稅稅率,且只要美國想要,臺灣可說沒有底線,不論高科技業或是農業都可妥協。下一個岌岌可危的或許就是傳產業,汽車相關產業更可能首當其衝。
最大敵人竟是政府
事實上,從美國8月採取最新對等關稅稅率以來,到目前已經1個多月,廠商多數都已在調整適應,以期儘可能地淡化影響,不料最大的敵人竟然不是美國,而是我們的政府,爲了從頭到尾也說不明白可以再降多少的關稅稅率,不斷擴大對美採購,等於是回頭扼殺本土業者的生機。這樣的談判方式,是否真的是如先前行政院所強調的考量全體廠商利益,不由得讓人打上一個大問號。
以農訪團來說,過去每兩年訪美的採購金額約爲每年19億美金,這次則提升金額至平均每年25億美元,比起過去5年平均等於增加25%,增幅不可說不大。陳駿季說這是與衆多業者討論的結果,期盼藉由輸入高品質飼料用原物料加速臺灣畜產業生產效率,一聽就知道這是政府編出來的說法,事實上就是政府對美開支票,再要求業者埋單,這對業者而言無異是啞巴吃黃蓮。
從海關進出口統計可以清楚看出,臺灣近1年來對美出口和出超大幅增加,主要是集中在科技產業,特別是AI商機衍生的資通訊產品出口需求,和美國科技新品上市帶動電子零組件拉貨,反觀傳產業,特別是農產品,對美出口總額原本就不高,更呈現貿易逆差,也就是美國進口遠高於我方出口,再擴大購買美國農產品來交換降低關稅一點也不合理,只是白白犧牲了臺灣的農牧業者。
近一年臺灣對美出口成長速度確實可觀,但關鍵還是在AI供應鏈,特別是就算臺積電已在美國亞歷桑那州設廠運轉,但高階製程的部分就必須自美廠出口回臺灣封裝,之後再重新出口至美國,在高階產品價格勢必較高的情況下,一來一回、價格一低一高之下,反而也會變相增加臺灣對美出口,除非臺積電變成美積電,否則這個問題現階段可說是無解。
政府經貿談判必須於理有據外,更重要的是必須有底線。不論是賴清德總統還是行政院團隊,先前強調絕對會保護產業和農業,保證還言猶在耳,但就農業部本次加大對美採購黃小玉和牛肉的做法來看,很難讓人不懷疑政府是說一套、做一套。在這種情況下,什麼產業會受到政府保護、關稅談判照顧的是誰、各種談判條件和籌碼又是誰說了算?政府到現在如果還不願說明白,等於親手毀滅民衆的信任度。
被迫繼續擴大投資
最簡單的例子,即是早在8月即有傳聞指臺灣後續爭取美國調降對等關稅稅率,籌碼之一即是要增加對美採購液化天然氣、原油、飛機、國防裝備、發電機和農產品原物料(即黃小玉和牛肉等),同時消除非關稅貿易障礙,例如取消美國車輛進口配額,簡化美國藥品監管程序與審批流程和有關牛、豬肉動植物檢疫措施等,雖然行政院不願證實,從這次農業部擴大采購行動看來,應非空穴來風。
在經貿談判上,美國可以貪婪,但政府不能無底線;美國可以不知足,政府卻不能裝糊塗。以進口黃小玉降低飼料成本爲例,重點在於4年採購100億美元不是個小數字,且MOU一簽就是4年,農業部卻沒有公開細項,讓業者和地方政府都很擔心是不是還買了什麼別的沒說,怕日後陸續公開的合約內容若包括稻米和豬肉,可能讓相關產品價格崩盤,因此希望政府就算談得不好,至少能談得透明,讓產業心中有底。
臺灣與美的對等關稅究竟談到何時,沒有人說得準,農業部的動作,只是一個開端,後續包括汽車產業會面臨何種挑戰,以及高科技業是不是被迫對美再擴大投資,還有航空、國防相關採購,政府如果真的爲產業着想,讓大家可以有及早因應的空間,就不要再如現在擠牙膏般一點一點來。開誠佈公才能避免政策對產業的荼毒,傷害可能還比關稅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