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930億撐產業 小傘難擋關稅暴雨

中國時報社論

因應美國對等關稅政策,行政院覈定930億元「因應美國關稅我國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強調在雨天爲產業「擴大撐傘」。綜觀行政院的9大面向、20項措施均與先前提出的版本維持不變,整體金額僅從880億元擴大到930億元,且放寬申請資格,除了顯示相關政策救急不救命,在雨大傘小的情況下,企業也恐難因政府撐傘即全身而退,頂多是溼全身還是溼半身的區別。

雨露均沾 重數量非效果

川普4月2日宣佈對等關稅後,行政院提出880億元的支持計劃,8日朝野協商後,於10日行政院院會通過,21日正式覈定公佈880億元支持方案內容,24日再加碼50億元至930億元,沒想到最後拿出來的還是差不多大小的傘。整體協助廠商對抗川普關稅的金額還低於補助臺電的1000億元,這樣的規模是否合理、夠用,不辯已明。

綜觀行政院端出的新方案,僅是針對申請資格多了5項放寬,其中前3項是包括經濟部外銷貸款優惠保證加碼、中小微企業貸款加碼和財政部的貿易融資利息減碼,關於「營收衰退」的認定資格,由先前今年一定期間營收相較去年同期、去年下半年月平均或今年1至2月衰退達15%,放寬爲只要衰退10%即可申請。

第4項放寬是經濟部推出的研發轉型補助,原本要求近3年須具輸美實績,新方案則改爲只要受美國關稅政策影響,導致客戶取消、展延訂單,或客戶要求吸收關稅、貨品遭退貨及有其他具體受影響事由,就算符合規定。第5項是針對經濟部爭取海外訂單方案的資格,規定若爲多家廠商聯合申請,僅主導企業須有出進口廠商登記。

值得注意的是,放寬申請資格的同時,行政院也調整財政部的貿易融資利息減碼措施,原本一般企業最高減收利息額度可達500萬元、中小企業或經主管機關認定受美國關稅衝擊較大者,最高減收利息額度更可達600萬元,但新規定下修至一般企業最高100萬元、中小企業最高120萬元,等於單一企業能接受的幫助不增反減。

根據行政院的說法,是在預算總額不變的情況下,讓更多企業受惠。換言之,行政院所謂擴大撐傘,是本於買更多便利商品塑膠傘發給企業、能不能擋雨就自求多福的概念,而非發給企業比原本更大、更堅固可擋雨的大傘。更白話一點,就是行政院的產業支持措施走的是「普惠」路線、強調雨露均沾,着重的是數量而非效果。

連企業較能實質有感的金融支持措施都聊備一格,更不用說支持措施中的降低行政成本、提升產業競爭力和開拓多元市場這類形同喊口號的空話。試問在關稅戰大幅提高成本的情況下,廠商訂單還在不在都是問題,又有多少人會在意裝箱單是不是全免?

衝擊面大 只靠一套藥方

面對國際政經情勢變化衝擊國內產業生存,政府必須對症下藥,面對不同的問題必須採取不同的處方。但行政院所謂930億元產業支持措施,顯然就是把新冠疫情期間的三挺政策──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員工當成萬靈丹,重新包裝後複製貼上,面對疫情和關稅戰兩種截然不同的問題,行政院還是堅守一套藥方走天下的技倆,十分不負責任。

更不用說美國關稅政策僅是後續全球經濟難題的開端,以臺灣32%稅率來說,廠商成本等於加重1/3,勢必衝擊企業生存;再者,若大陸、歐洲對美祭出反制關稅,臺灣因是外貿導向的小型經濟體,在一羣大象打架的關稅壁壘中,稍不慎即可能被誤踩重傷;最後則是美債若爆發危機,全球金融都可能失序。

美債發行量高達36.15兆美元,過去和黃金同爲知名的避險資產。衆所周知,大陸是美債主要持有國,在美中對峙日漸激烈下,大陸若大舉拋售美債,不排除類似歐債危機的情況在美債重演,屆時全球金融市場勢必血流成河,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持有的美債部位也將成爲燙手山芋,雖然這和關稅戰沒有立即直接的關係,政府仍有必要提前沙盤推演。

川普關稅戰的衝擊目前還難以估量,除了進出口廠商,股匯市乃至於房市也都籠罩在關稅風波的陰霾下,面對可能傾盆而至的大雨,行政院除了要求銀行雨天不收傘、擴大對產業撐傘,必須有更多的準備,甚至是提供橡皮艇,纔有辦法真正「接住」國內廠商和企業,避免被川普關稅暴雨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