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億補助 賴正鎰:難擋對等關稅衝擊

民衆黨立委24日舉行「4100億特別預算大撒幣,民進黨搞偷渡真擺爛」記者會,質疑扶助產業與勞工,根本是掛羊頭賣狗肉。(姚志平攝)

政院產業支持方案從880億元提升到930億元。臺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認爲,很多出口導向的製造業,毛利率僅10%,不論關稅15%、20%,對中小型企業來說,根本玩不起,他強調,我國產業面臨前所未有挑戰,930億元的資金挹注恐遠遠不夠。

吳大任表示,由於對美貿易順差金額大,即使關稅協商談判,最後能落在20%已算是很好的結果,但很多出口導向的製造業毛利本來就少,不僅中小型企業難以因應,部分規模較大的製造業因南向政策,如今越南面臨46%更高關稅,且我對大陸出口佔比超過31.7%,整個產業供應鏈如骨牌效應受到衝擊,無薪假、失業率緊接而來,關稅戰後續還會衝擊我國消費、內需產業。

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表示,資通訊、電子業出口美國佔7成,部分大廠可運用海外佈局調整產能,反觀機械、電機、基本金屬等產業多屬中小型企業,根本沒有足夠資本赴海外投資,更遑論應付高關稅,中小型企業是最需要政府協助度過難關的對象。

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表示,政府對企業的補助不應是短期的出口補助,同時也應在創新、研發和產品競爭力提供協助,雖然目前暫緩90天,但現在還是很辛苦,因爲臺灣出口,對美國依賴23%、對大陸的依賴是31%,比重都很高,影響到臺灣廠商甚深。

商總榮譽理事長賴正鎰表示,他預估臺灣會被課對等關稅15到20%之間,影響金額恐仍有數百億美元,未來是每年都會被課徵,所以從880億元增加到930億元,若只是一次性的補助,還遠遠不足協助廠商因應對等關稅的衝擊。

賴正鎰說,臺灣出口的吳郭魚80%賣到美國,現在被課基礎關稅而已,訂單就已經停下來了,其他國家恐怕無法補足缺口,這些都值得政府關切。

此外,嘉義昨有逾60家廠商與財政部等官員座談,多家企業代表提出水電凍漲、建立關稅同盟、提高外籍移工比例等,並建議政府與美國談判,爭取關稅至少要比競爭國家少或一致,並防止對岸產品傾銷等,更有業者直言政府協助降低成本,比起補助來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