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對等關稅加劇臺灣產業M型化

我國20%疊加稅率與競爭對手國日本、韓國相較,明顯處於不利位置,恐使臺灣企業生態加速走向「M型化」,大者恆大,小者艱難求生。圖/美聯社

美國8月7日實施對我國多數輸美貨品,在現有最惠國待遇稅率上再加徵20%關稅,成爲企業不可忽視的外部衝擊。雖大型企業如臺積電,因AI半導體需求強勁且在美擴大投資設廠,可望獲得免稅待遇,不少傳產及廣大的中小企業卻因毛利率低、議價力弱、國際佈局有限,面臨營運成本飆升與獲利空間被擠壓的雙重壓力。除此,20%疊加稅率與競爭對手國日本、韓國相較,明顯處於不利位置,這一稅率差異與市場競爭力落差,恐使臺灣企業生態加速走向「M型化」,大者恆大,小者艱難求生,產業發展面臨失衡困境。

剛公佈的上市櫃7月合併營收合計突破4兆元,年增3.4%,再度刷新曆年最旺7月;累計前7月營收27.59兆元,年增12.32%,亦爲同期新高,但此成績恐是提前拉貨效應所致。上市櫃7月營收前五大公司依序爲鴻海、臺積電、緯創、廣達、文曄,合計高達1.38兆元,佔整體上市櫃營收33.95%;代表傳產的臺塑四寶第2季財報因受關稅不確定及新臺幣急升雙重壓力,導致上半年整體由盈轉虧。呈現一個臺灣,兩種世界的景象。

對等關稅實際課徵是疊加方式,恐重創競爭力較弱的傳統產業,特別是出口型的中小企業。中華徵信所報告顯示,若排除金融業的整體上市產業毛利率變化,2023年第4季平均爲23.64%,2024年第1季下滑至22.95%。此一水準不僅低於或僅略高於20%的對等關稅率,更顯示整體產業獲利能力,難以完全吸收關稅成本,企業營運壓力顯著升高。

經濟部評估,關稅將衝擊近2.3萬家中小企業,尤其汽車零組件、機械、重電、自行車與鋼鋁製品等產業,集中於桃園、臺中、南部地區,對美出口比重普遍達25%至50%,影響甚鉅。工具機業者對美出口比重高,美國是臺灣工具機第二大出口市場,年均出口值近4億美元。未來輸美工具機產品疊加後稅率爲24.7%,重創原有的價格優勢。中小型機械廠商更因資源有限,恐難快速調整產線與市場策略,造成短期內營收與訂單壓力。

再以匯率來看,至7月底新臺幣升值9.58%,壓縮本就有限的利潤空間,部分出口產品原僅3%至5%的毛利率,在沒有避險的狀態下,等於「賣愈多賠愈多」。匯率不穩定,直接影響中小企業的成本,造成「不敢接訂單」的處境,因爲多接一張就會多虧損一張。以出口型的螺絲業爲例,平均毛利率約15%,形成「關稅加匯損」的雙殺效應,業者毛利幾乎歸零,連帶波及相關供應鏈,包括供貨給螺絲廠的抽線等中上游業者。

臺灣產業優惠政策偏向大企業,其全球市場佈局能力強、高附加價值與品牌溢價大、並具有財務韌性,產業結構M型化現象早已有之,對等關稅加劇這一趨勢,一旦長期存在,臺灣產業生態可能出現幾個明顯的結構性變化,一、產業集中度提高:市場份額向具全球佈局能力的半導體,AI等高科技巨頭集中,產業競爭力呈現少數壟斷化趨勢。二、外移風潮擴大:爲避開關稅與匯損衝擊,更多中大型企業,可能將生產移往美國或關稅較低的第三國,造成國內製造業空洞化及人才外移風險,以半導體產業鏈最爲顯而易見。

對等關稅放大了臺灣產業M型化的趨勢,對經濟發展並非好事。政府一方面要透過談判,爭取與日韓相同的關稅待遇,降低產業國際競爭劣勢,臺灣才能在全球貿易新秩序下保有立足之地,另一方面,針對受衝擊的中小企業,要提供出口補貼與低息融資及匯率避險管道,協助渡過調整期。更重要的是,企業本身要採多元市場佈局,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透過研發提高附加價值與品牌溢價能力,削減價格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