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對等關稅對製造業的隱憂與啓發─勞動市場觀察
川普關稅對勞動市場影響不可忽視。圖/本報資料照片
2025年開春以來,全球經濟因川普總統政策改弦易轍而震盪頻繁。4月解放日宣佈之對等關稅,對出口導向成長經濟體更是晴天霹靂。各國貿易談判代表往返穿梭華府,期能獲得較佳稅率;不求最低稅率,但求不高於主要競爭對手國,以免國際競爭力受損。
在此期間,相較於關稅稅率猜題的遊移不定,國內經濟各項指標如外銷訂單、生產指數、海關出口等硬數據屢創新高;7月底主計總處發佈第二季國民所得概估值達7.96%,並計第一季的5.48%,上半年達6.74%,經濟景況熱絡尤甚於2021年因疫情解封后的反彈復甦。8月初終於傳來臺灣暫時性關稅爲N+20%(N於臺灣之均值爲3.3%),及半導體相關輸美的100%關稅。究竟川普關稅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如何?由於對談判細節仍未公開,且政院明確告知關稅談判持續進行,官方初估受關稅影響約有4.2萬名勞工,可能面臨減班休息或失業的情況。
就關稅或匯率升貶的影響,除絕對數值外,在國際競爭環境下,相對比值更是關鍵。臺灣暫時性關稅稅率加計匯率升貶後,與對手日、韓的差距更爲擴大,對於價格競爭敏感的傳統產業而言,直接面臨雙重打擊。
近年景況走緩的傳統產業,除稅、匯率等不利企業營運外,人才與人力失衡也是重要考驗。3K產業原本即依賴外籍移工爲主力,非3K之傳統產業則因科技產業之磁吸效應,使得招募新人相對不利;即便招募到人員,經常面臨人才跳槽困境;人力新陳代謝使傳統產業的成長、轉型愈顯不易。
在職場上,人往高處爬的偏好,使傳產企業陷入招募-訓練-離職跳槽的循環;若勞動市場人員流動性適切,新陳代謝順暢,人往高處透過人才外溢、提升職能層次,確爲企業/產業人力資本的良性循環;惟因傳產的薪資福利、或工作型態與市場需求存在落差,人力進出流動失衡成爲傳產的另一痛點。
臺灣企業99.8%屬於中小企業,9人以下企業規模比重達77.7%,業者常以價格競爭征戰國際市場,如今在關稅、匯率衝擊下,成爲受影響的第一波。雖政府推出強化僱用安定、減班休息勞工再充電,以及職訓補助等措施,減降衝擊,但傳統產業從業人員,相當比例爲45歲以上中高齡勞工,人力銜接與傳承,成爲產業存續重要考驗之一。
至於科技產業,產品別關稅的232條款仍未揭曉,現有資訊顯示,符合資格、承諾在美國投資建廠的業者,可獲得關稅豁免,相關族羣短期相對利多看好,實則存在長期隱憂。就勞動市場而言,川普1.0、Covid疫情以來,因素求公平貿易,造成臺商迴流,並因RCEP部分業者轉進東南亞諸國。此次川普2.0關稅政策並同《大而美法案》獎勵措施,使臺商在高額關稅稅率及地緣政治全球佈局考量下,前進美國。不但造成資金、技術、人才外流,更可能因相對磁吸效應,使人才出現缺口或斷層。
面對廠商可能部分產能外移,要建構培才、育才與留才,且根留臺灣的人資養成體系,一方面避免產業空洞化,並透過厚植的人力資本,成爲臺灣永續成長的穩定基石。
人力失衡、人才過度傾斜有其結構因素,對等關稅考驗可視爲轉型契機。產業去蕪存菁,汰弱留強於資源配置本爲正常現象。但,培才、留才非一蹴可幾,除對困境產業予以安定就業等措施,首要之務爲擺脫低薪困境(包括制度、租稅政策等),優化人力以增益產能、提增附加價值,從而擺脫國際市場的低價競爭劣勢,增加青年族羣進入市場誘因的實質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