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暫時性關稅 中小企業「拖」中退場(陳建瑜)

美國對臺20%暫時性關稅生效,政院預估4.2萬人恐失業或減薪。(示意圖/中時資料照)

美國對等關稅近日開徵,臺灣鄰近國家日本、韓國大抵確定,然美對臺課徵之20%,臺灣將其定調爲「暫時性」關稅,賦予未來調降的期待性,藉此緩和政治衝擊。不過,從另一角度而言,所謂「暫時性」之時限爲何?調降空間爲何?政府並無進一步說明,此般充滿市場不確定性正是中小企業衝擊之所在。

臺美談判的實際細節爲何,外界難以探知真相,僅能從近期外媒報導及華府各派學者投書推敲一二。綜合整理大致不出三大方向:其一,美中關係之間的微妙變化,特別是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前,試圖營造融洽氣氛,臺美關係因而變相趨於低調;其二,美方提出之談判條件與我方難成共識,不論傳聞投資4千億,或臺積電轉投資英特爾等,都代表臺灣須大舉犧牲,換取依然具有一定程度的關稅衝擊;即使比照日、韓課徵的15%,後續232條款,如何針對資通訊、半導體等產品課徵,依舊成謎;其三,川普對臺態度曖昧不定,川普的個人喜好明顯是這場關稅談判關鍵中的關鍵,但川普至今談到臺灣不出「晶片」範圍。

換言之,臺美在政治、軍事、晶片外之經貿關係,並非川普個人所注視,這背後是否暗示臺美關係的凍結,抑或是轉向惡化,從總統賴清德無法過境紐約,到臺美貿易協定最終仍難以敲定等跡象,似乎已透露端倪。

承上述之潛在因素,政府高層口中的「暫時性」及未來「調降」的可期待性,致使市場充滿各種負面揣測。「暫時性」意味中小企業的客戶端持續觀望,因其手中庫存已在前陣子暫緩關稅時,均已補滿,使消費端可等待關稅何時確定,然中小企業如何度過這縮單、甚至是無單的空窗期,將會是一大考驗。

其次,「調降」的可期待性,更讓客戶端認爲,既然未來有機會議價,何以此刻出手?這也致使中小企業在制定價格上的困難,更別提臺灣生產成本的日益增長及美金新臺幣兌換匯率的波動。

政府言明之下的不確定性,成爲現今中小企業困境之所在。市場急需穩定與確定,假使最終確定課徵20%,廠商才能與客戶端共同思考因應之道,然做生意之難處在於「拖」,毫無掌握的拖延是最痛苦,正考驗廠商是否具雄厚資本得以撐過難關。

勢單力薄的中小企業恐怕就在這「拖」中退場,損失的是臺灣重要的基礎工業。政府決策者或許認爲可用這「暫時性」度過政治危機,但不少中小企業及勞工可能在這危機中失去一切。

(作者爲臺南中小企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