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之海筆記/魔鬼的右手:日本關東軍的緣起
▲一羣日本軍官在關東軍司令部前合影。(圖/翻攝自大陸網站)
作者/馬賽克
最初,我只知道「關東煮」。後來,又知道日本有所謂關東、關西這兩個地理名詞。再後來,又曉得了「關東軍」這個詞。我當時想:大概是指從關東地區過去的軍隊吧?然而最終才發現,自己當時是多麼的無知!
查找之後才知道,關東和關西的劃分,是以過去的「關所」爲界。古代日本設立關所(關卡),是爲了防衛和收稅。7世紀後期,日本在連結東京、京都、大阪的通道上,設立了多個關所。「關東」是指通路上的三大關卡:鈴鹿關、不破關、愛發關以東的地區。「關西」的名稱始於平安時代,主要是指逢阪關(今日滋賀縣)以西的地區。
▲1934年時位於旅順的關東軍司令部。(圖/公共版權照片)
江戶時代,直轄關所一度多達50多個。但此一制度在明治元年(1868年)時已全部廢除。在普遍認知上,關東地區是指以東京都爲中心,包括東京都、神奈川縣、千葉縣、埼玉縣等7縣。而關西地區則以京都、大阪爲中心,包含大阪府、京都府、奈良縣、兵庫縣等6府縣。至於關東軍,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關東軍的緣起,可追溯到1894年的甲午戰爭。多數人都知道,甲午之戰清廷戰敗,割讓了包括臺灣等多個地方,當中還包遼東半島。然而西方列強不願讓日本獲得如此龐大的利益,於是發生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在壓力下,日本同意讓清廷以3000萬兩白銀「贖回」遼東半島。
▲日俄戰爭讓日本獲得巨大利益 。(圖/翻攝自大陸網站)
參與此一外交事件的西方國家都獲得相當的利益。當中獲益最大的是俄國。除了跟李鴻章簽訂雙方聯手抗日的《中俄密約》之外,更在1898年簽署了《旅大租地條約》:讓俄國租下旅順與大連兩個港口,遂行其向遠東擴張的野心。
然而,日本不甘損失,發動「日俄戰爭」。1904年2月9日,日本海軍襲擊了駐旅順港的俄國太平洋艦隊;陸軍則從朝鮮入侵滿洲,並於1905年1月攻下旅順、3月攻佔奉天(瀋陽)。5月時,日本海軍在對馬海峽擊潰遠道而來的俄國波羅的海艦隊。最終雙方簽訂《朴茨茅斯條約》。
▲一支關東軍部隊的合影。(圖/翻攝自大陸網站)
日本此役收穫甚豐,從俄國手中繼承了「旅大租借地」以及南滿鐵路的經營權。俄人把「旅大租借地」稱爲「關東州」,意指在山海關以東的「州」。日本沿用此一名稱,成立關東都督府,下設民政部與陸軍部。同時爲保護南滿鐵路權益,成立「滿鐵守備隊」,另有一個師團駐守南滿,兩者都歸關東都督指揮。
1917年俄國大革命發生後,日本擔心時局不穩,於1919年改都督府爲管轄關東州、滿鐵附屬地區的公務機關「關東廳」。同年,在關東都督府陸軍部基礎上,在旅順成立關東軍司令部。滿鐵守備隊獲得升級,被命名爲關東軍,下轄1個陸軍師、6個獨立守備營、旅順重炮營和憲兵隊。這支軍隊日後成爲侵略中國急先鋒,「九一八事變」,就是關東軍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