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之海筆記/關東軍大進擊:前進滿蒙!

▲關東軍是日本陸軍裡戰鬥力最強的。(圖/翻攝自大陸網站)

作者/馬賽克

因爲國家缺乏豐富資源,又多地震、颱風等自然天災,日本人向來有極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生存危機感。1850年代明治維新開始之後,日本政府即全面整軍、大肆鼓吹擴張主義。儘管在1872年吞併琉球(今日之沖繩)、1895年因馬關條約迫使清廷割讓臺灣、1910年兼併朝鮮,但他們仍然認爲未來不足以養活一億人(1930年時,日本總人口爲6445萬人)。

天然資源豐富的中國東北,遂成爲他們鎖定的擴張目標。20世紀初,「滿蒙生命線論」成爲日本前進滿蒙的核心理論之一。1927年7月25日,當時首相田中義一向昭和天皇獻呈秘密奏摺,提出名爲「滿蒙積極政策」的建議,即後來著名的《田中奏摺》。

▲一羣日本軍官在關東軍司令部前合影。(圖/翻攝自大陸網站)

當中提出的總戰略是:「欲征服支那(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1929年時,被譽爲「天才軍事家」的關東軍作戰主任參謀石原莞爾,首度提出系統性的《關東軍滿蒙領有計劃》。

日本人劍指的滿蒙,是指內蒙古和滿洲。從清朝起,這兩地即因爲皇室通婚、體制和施政合一,早已是「一家親」。但外蒙古因爲隔着一個大戈壁沙漠,向來跟清廷不親近。外蒙古1921年獨立後,已被蘇聯控制,因此並非日本此一時期的佔領目標。1905年日本打贏日俄戰爭後,從俄國手中繼承了遼東半島的「關東州」(指位於山海關以東的旅順、大連租借地),並且在旅順成立關東都督府。

▲關東軍的機械化部隊 。(圖/翻攝自大陸網站)

1919年,爲因應時局變化,改都督府爲「關東廳」。軍事方面,在關東都督府陸軍部基礎上,成立「關東軍司令部」。原本的「滿鐵守備隊」升級,變身爲關東軍。作爲侵略中國的急先鋒,這支軍隊是日本陸軍裡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的,有「日軍之花」美名。轄下編有31個步兵師團、11個步兵和坦克旅團,1個敢死隊旅團和2個航空軍,兵力最高峰時達120萬人!

關東軍在「前進滿蒙」計劃中扮演了最關鍵角色。他們至少完成了以下四件大事:炸死張作霖、發動「九一八事變」、扶植溥儀成立滿洲國、秘密成立在活人身上進行細菌實驗的「731部隊」。

▲一手策畫「皇姑屯事件」的陸軍大佐河本大作。(圖/公共版權照片)

關東軍原本是跟「奉系」(瀋陽)軍閥張作霖合作的,希望透過他獲得在南滿的種種經濟和政治上的利益,但張作霖並未充分配合,引發關東軍的不滿。時任關東軍司令部高級參謀的河本大作,認爲張作霖是「滿蒙生命線」的障礙。當時適逢「奉軍」被北伐軍擊敗,張作霖乘坐專列從北京返回奉天;河本斷然自作主張謀畫刺殺。

1928年6月4日凌晨,專列經過京奉鐵路與南滿鐵路交叉處的皇姑屯站三孔橋時,關東軍引爆預先埋下的炸藥,炸燬專列,張作霖重傷不治身亡。史稱「皇姑屯事件」。此一事件也爲日後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拉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