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之海筆記/幻影與真實:貝託魯奇的《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裡,尊龍與陳沖分別飾演溥儀與婉容。(圖/甲上提供)

作者/馬賽克

作爲一部外國人拍攝的中國題材電影,義大利名導貝託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描述溥儀生平的電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1987),除了是第一部獲中國批准在北京故宮拍攝的西方電影之外、更在商業上獲得空前的成功:遠勝之前的《大地》(The Good Earth,1937)、或《北京55天》(55 Days at Peking,1963)。

該片在第60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贏得「全壘打」,9項提名全部獲獎:包括最佳影片、導演、攝影、改編劇本等;在「全壘打」史上跟《金粉世界》(Gigi,1958)並列第二,僅次於獲11項的《魔戒三部曲:王者再臨》(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Return of the King,2003)。

▲真實版的溥儀與婉容。(圖/公共版權照片)

《末代皇帝》推銷的是「東方主義」奇觀式的觀影感受。影片開始時,隨着打擊樂流瀉出嗚咽的二胡樂聲,悠揚中浮沈着淡淡的哀愁,爲這趟「東方主義 」之旅拉開了序幕。接着,紫禁城內的奇幻景象、戰犯管理所的「古拉格式」樣貌、以及文革時紅衛兵鬥爭反革命分子的誇張、怪奇畫面,莫說外國人看得目瞪口呆,恐怕連大陸海外的華人看了都同樣會驚訝不已。

曾爲《現代啓示錄》、《烽火赤焰萬里情》掌鏡的攝影大師維托裡奧·斯托拉羅(Vittorio Storaro),再一次用他的鏡頭讓觀衆目眩神迷。影片開始時採雙故事線並行:20世紀初亮黃色、溫暖的紫禁城內風景,跟1950年時撫順戰犯管理所的灰色、陰冷畫面交叉出現,對比強烈且飽含寓意(兩者皆是監獄,但人性的溫度不同)。

▲陳沖在《末代皇帝》裡飾演皇后婉容。(圖/甲上提供)

這是一部關於「美」的電影,貝託魯奇不但美化了溥儀的外型(溥儀本尊的樣子,跟男主角尊龍真的差很多),也美化了他的性格與作所所爲。本片長達163分鐘,後來推出的加長版更長達218分鐘。但兩個版本里,紫禁城的戲分都佔了一半;而在溥儀人生裡十分重要的滿洲國,電影裡只佔約五分之一的篇幅。他一生裡的許多罪行,也被抹去。

編導無疑是同情溥儀的:認爲他頂多是一名傀儡。儘管貝託魯奇本身是一名馬克思主義者, 但他顯然並不認爲集中營式的政治改造是合理的。影片末段出現1967年時文革的畫面。溥儀目睹當年撫順戰犯管理所的典獄長金源(英若誠飾演)被紅衛兵押着遊街,他被指控是「反革命分子」,金源不認罪。溥儀則爲他求情說:「他是好人!」

▲《末代皇帝》劇照:溥儀在戰犯管理所的畫面。(圖/甲上提供)

諷刺來了,當初溥儀在戰犯管理所裡不是被指控諸多罪行、溥儀否認後,遭到所方的強迫再教育嗎?證明貝託魯奇不認同集中營式政治改造的另一項證據,是片末字幕最後出現的一行字:感謝鮑若望,《毛澤東的囚徒》的作者。

鮑若望(Jean Pasqualini)是中、法混血兒。中共建政前,曾在英國駐北京的使館工作。1957年「反右運動」時,他因爲曾替外國人工作,被打爲「反革命分子」,下放勞改營改造。1964年中、法建交後,鮑若望獲釋赴法。1973年他出版《毛澤東的囚徒》一書,記述了他被勞改和審問的經歷。貝託魯奇拍攝《末代皇帝》的戰犯管理所內容時,想必向他請益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