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樹、優必選、智元領跑,人形機器人行業2025年訂單與交付能力透視

來源 | 《財經》新媒體 作者 | 劉芬 編輯 | 蔣詩舟

2025年以來,人形機器人行業訂單增長顯著,市場關注點逐漸從技術研發轉向實際應用與交付能力。綜合各大廠商透露出的信息,當前國內人形機器人的主要應用場景包括工業、導覽、科研、教育、康養等。

此前,不乏投資人預判,具備真實場景閉環和交付能力的主機廠會更受資本追捧;純概念型項目的資本獲取難度或加大。

據《財經》新媒體觀察,訂單數據的快速增長與實際落地之間仍存在一定差距。短期內訂單量激增,受限於供應鏈產能或技術成熟度,實際交付進度可能面臨挑戰。

也有受訪者直言,量產前提是廠商具備商業化能力,能真正把人形機器人做到有用。當前AI智能化水平尚未達到通用人工智能階段,機器人在理解人類指令、適應複雜場景等方面仍存在侷限。

一、多家廠商斬獲“大單”

截至目前,人形機器人行業簽下的大額訂單,以優必選、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爲首。

據新戰略產業研究所數據,2025年上半年,國內公開披露的人形機器人中標項目數量已超過83個,合同金額合計近3.3億元。相較於去年同期,無論項目數量還是金額均有上升。72家中標企業中,優必選、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合計拿下總成交金額的六成。從中標數量來看,宇樹科技獨佔鰲頭,以7次直接中標位居第一。並且,在很多由集成商中標的項目中,宇樹科技的機器人也作爲標準設備被集成入內,成爲方案的一部分。

今年6月,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聯合中標中國移動旗下公司2025-2027年人形雙足機器人代工服務採購項目,總標包1.24億元,刷新當時國內人形機器人企業最大單筆訂單記錄。其中,採購包1爲全尺寸人形雙足機器人,預算7800萬元(含稅),由智元機器人中標;採購包2爲小尺寸人形雙足機器人、算力揹包及五指靈巧手,預算4605萬元(含稅),由宇樹科技中標。

智元機器人將遠征A2目前的智力水平比作2歲小孩。據瞭解,中標中國移動訂單後,智元機器人將遠征A2應用於企業大廳、營業廳接待,依託強記憶能力(可記住 1000 張人臉、100萬條知識庫)和垂域知識增強應對各類專業問題,未來或拓展至文娛商演、康養陪伴等更多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大額訂單外,中小型採購仍是上半年主旋律。合同金額在100萬元以下的項目佔比達60%;100萬~1000萬元之間的項目佔比33%;金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佔6%,高校、科研院所、職業院校等教育科研機構仍是人形機器人最大采購羣體。

進入下半年,市場上人形機器人訂單逐漸過渡到真正落地的商業服務場景和工業場景,近億元工業大單破冰。7月18日,中國招標投標公共服務平臺公示,優必選科技中標覓億汽車9051.15萬元機器人設備採購項目,創下全球人形機器人企業單筆中標金額最高紀錄。

“應用落地能力強,訂單就來了。我們不擔心沒有訂單,擔心的是步伐比人家慢,讓人家搶先了,這纔是我們真正在競爭上的看法。”優必選首席品牌官譚旻對《財經》新媒體透露,今年優必選的目標是努力交付數百臺人形機器人,其中工業人形機器人500臺。在其看來,工業場景中,優必選人形機器人目前相當於一個人30%的工作效率,2026年初有望超越50%,2027年底前有望突破80%。憑藉紅外攝像頭、傳感器和自主換電技術,人形機器人可以實現在黑燈工廠下,7×24小時連續作業。

8月11日,智元機器人也對外透露,與富臨精工達成數千萬元標的的項目合作,近百臺遠征A2-W將落地富臨精工工廠,這是國內首個工業領域具身機器人規模化商業簽單案例。值得注意的是,智元遠征A2-W並非雙足機器人,而是專爲柔性智造場景打造的輪式通用機器人。

今年1月,智元機器人曾官宣,其量產的第1000臺通用具身機器人正式下線,其中人形機器人731臺,輪式機器人269臺。目前,智元機器人線下量產的機器人已超2000臺,2025年的出貨量預計將達到數千臺。8月18日,智元機器人六大核心產品線在智元商城及京東商城同步開售。智元機器人方面表示,這舉措標誌着公司從技術深耕階段全面邁入商業化落地新階段,爲全球用戶帶來覆蓋工業、服務、科研、文娛等全場景的智能解決方案。

作爲智能優先的機器人代表,目前市值估值115億元同樣處於行業第一梯隊的銀河通用今年8月獲得了英偉達首枚下一代專爲具身智能打造的芯片Jetson Thor,引發了全行業的關注。銀河通用相關負責人向《財經》新媒體表示,銀河通用今年應用落地將達到千臺。目前在智慧零售(單店5000+SKU複雜環境)、工業製造等高需求場景中,銀河通用的解決方案已規模化落地應用。目前在多個城市,銀河通用已落地智慧零售店10餘家,已簽約100家智慧零售店計劃在年內落地。在工業領域,銀河通用與包括博世在內的全球製造業領軍企業達成深度戰略合作。今年6月,雙方成立合資公司重點深耕汽車零部件製造等核心場景。

值得關注的是,以智能爲主打點的銀河通用機器人8月7日在北京落地了全球首個城市級人形機器人常態化運營智慧零售解決方案“銀河太空艙”。未來1-3年,銀河通用將重點聚焦工業製造、智慧零售、醫療健康、智能物流等核心賽道。

宇樹科技尚未透露今年具體訂單量。據開源證券研報,2024年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出貨量約爲1400臺,是目前全球人形機器人出貨量最高的企業。該公司創始人王興興在2025WRC期間演講時稱,旗下G1差不多是今年全球出貨量最多的人形機器人,新款人形機器人R1正在推動量產,因此發貨時間會延後一些。

二、中小廠商各有千秋,商業化、交付進程不一

對衆多人形機器人玩家而言,在這個產品訂單項目陸續爆出的檔口,抓住新產業的先發優勢至關重要。

不過,不同場景對人形機器人能力有不同要求,廠商的商業化路徑和量產進度也存在差異。在工業製造、展覽展示這樣共識程度較高的場景中,不同廠商競爭的現象較爲普遍,同時不乏企業探索更多應用場景的商業模式。

上半年中,鬆延動力、逐際動力、衆擎機器人、樂聚機器人等企業表現活躍,多通過與地方政府或高校合作,深耕區域市場,形成“小而美”的生態佈局。下半年,多家公司聚焦工業、零售等場景展開商業化佈局。

“商業化方面,我們是走先工業,再商用,最後家用的路線。”千尋智能具身智能數據中心總經理孫榮毅告訴《財經》新媒體,目前公司最大訂單來自工業場景,在新能源動力電池的生產環境中替代人工。量產方面,今年主要做各種工藝驗證,未來的出貨量預計較大。“截至今年6月,新能源動力電池行業一家知名企業在全球有近14萬名工人,要進行機器換人、降本增效的壓力很大。且海外人工成本更貴,牽扯到工藝流失風險,今年頭部的新能源動力電池廠商在西班牙建廠時,便從中國派了1800名中國員工過去,未來國內外工廠的機器替人需求都較足。”

他表示,千尋智能選擇切入的工業場景,是精挑細選後工業中真正多品種、小批量、高柔性、適合具身智能去做的。“客戶將這些場景基本向所有廠商開放,誰能做誰就做。其中客戶有一系列考覈指標,包括機器人穩定性、作業成功率、節拍穩定性等。”

“目前做工業場景都差不多,方向都一樣,主要看誰把場景做得更好,更能交付。”樂聚機器人相關負責人也向《財經》新媒體透露,其人形機器人的最大訂單同樣來自工業場景。目前,樂聚機器人在工業場景中的訂單多來自汽車廠,其中人形機器人工作效率達到人的近50%。

在工業場景發力的還有星動紀元、逐際動力等廠商。目前,星動紀元已實現超300臺產品交付,上百訂單在量產中。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期間,星動紀元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陳建宇表示,公司旗下產品目前已在一些真實工業場景達到人70%多的效率,預計明年達90%左右。逐際動力透露,其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已完成量產準備工作,於今年下半年公開銷售。

目前,鬆延動力主要有兩大產品線,一類是雙足人形機器人包括N2和E1,主打教育科研和商業展示;一類是仿真人形機器人,切入導覽、養老等交互場景。鬆延動力創始人姜哲源透露,今年是鬆延動力人形機器人的量產元年,N2與E1兩款機器人自參與北京人形機器人馬拉松後1個月內意向訂單突破2000臺,合同額超1億元。目前鬆延動力在手訂單中,最大的客戶羣體來自於教育行業,出貨量第二大的客戶羣體來自租賃或商業演出市場。

具體量產進度上,鬆延動力今年5月開始尋找量產場地,6月搬入生產車間,7月實現批量化出貨105臺人形機器人。其中,N2人形機器人交付量爲92臺,E1人形機器人交付量爲13臺,從5月到7月不足兩個月的時間,鬆延動力從0實現百臺交付。按姜哲源設定的路線圖:今年下半年,公司最大的目標是把機器人的生產和交付做好,將訂單破億元變成確收破億元。明年,目標是交付量達到萬臺。

體育賽事與教育市場是加速進化當前核心場景。《財經》新媒體注意到,該公司從去年10月份開始量產交付,目前已出貨數百臺,現在每個月的出貨量都超過100臺,7月有100臺以上的銷量。傅利葉機器人方面則透露,公司將沿“立足康養、聚焦交互、服務於人”的路徑,主要切入醫療康養、導覽互動、學術科研等更廣泛的真實場景,2025年雙足人形機器人目標交付300臺。

三、完成標準化,行業才能真正爆發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人形機器人產品的訂單爆發,多家廠商和上游供應鏈顯得措手不及,今年加速擴充產能,以滿足國內外市場需求。

談及交付壓力,智元通用業務部總裁王闖曾表示,客戶需求將分階段落地,並非一次性交付全部產品。客戶會根據實際場景需求分批提貨,並提前45天通知備料和生產週期,因此完全能夠應對。今年7月,衆擎機器人創始人、董事長趙同陽對外表示,供應鏈產能不足情況確實存在,但是會在兩個月內解決,並稱產能爬坡完成後,公司將給行業再次帶來衝擊。

東方證券認爲,工業端的人形機器人有望早於服務場景率先形成商業閉環。

其一,服務領域的工作非標程度大,對於機器人的理解和泛化能力要求很高,而工業場景相對標準化,所以更有希望率先落地。第二,在大多數情況下的服務機器人的工作對象是人,法律法規的要求會更加嚴苛,還需要通過更多的驗證,而工業場景的工作對象主要是物,其要求也會相對降低。第三,服務領域對就業拉動較大,更應該作爲人工的補充而不是人工的替代。

此外,工業應用具有高粘性,目前人形機器人的工業應用仍處於摸索階段,行業對於機器人的標準、模態、數據模型等要素仍存在一些分歧。可以看到工業設備經常出現領軍企業定義行業標準的情況,並基於數據、場景的理解逐漸迭代和完善,專用或通用的工業領域的人形機器人領軍企業將具有先發優勢。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預測,2025 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銷量有望達到 1.24萬臺,市場規模 63.39億元;到203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銷量將接近34萬臺,市場規模將超過640億元;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銷量將超過500萬臺,市場規模將超過4000 億元。

對於人形機器人未來出貨量,王興興也表示,未來幾年,全行業的人形機器人出貨量能保證每年翻一番。如果有更大的技術突破,甚至可能未來2到3年中突然一年出貨幾十萬臺甚至上百萬臺。

在譚旻看來,一家公司創新突破全產業鏈應用的基礎是標準化,先有標準化再有量產。當前,人形機器人軟硬件行業標準沒有完全明確,產業鏈很混淆,遠不是真正的標準化生產。

他表示,當前主要是人形機器人廠商自己設計,找供應商按照要求加工零部件,然後進行組裝。由於零部件標準不統一,且不同人形機器人廠商的設計和要求不同,供應商難以靠定製少量非標準化的零部件獲利。即使工廠能做出所需零配件,整機組裝也有挑戰需要克服。

其中,人形機器人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系統,硬件設計和算法設計都要做到匹配,將來自不同供應商的零件,高效、穩定、低成本地組合成一臺整機。各環節缺乏標準化接口,導致整合成本和工藝難度都很大。如果產量大,靠工程師“手搓”不現實。此外,目前人形機器人種類多樣,各廠商都在採集數據,但數據不能互相使用,資源利用效率不足。

多位受訪者表示,人形機器人尚未解決“手”和“腦”問題,供應鏈的成熟也需要時間。隨着技術成熟、成本降低、場景擴展、產量提升,這些難題會逐步得到解決,人形機器人將深刻改變現有生產與服務模式,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