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墨甲搶招商,智元、宇樹拿大單,人形機器人競速跑!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鄧浩 上海報道

近日,人形機器人頻頻傳出商業化重磅消息,受到業內廣泛關注。

有媒體稱,奇瑞與AiMOGA團隊聯合研發的墨甲機器人將於今年9月底在國內正式發佈,不僅會賣給經銷商,也會賣給個人。同時,智元、宇樹也被傳中標中國移動旗下公司1.2億元人形機器人採購訂單。

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長田豐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主要得益於)大模型給人形機器人帶來了比較大的交互進步。現在(墨甲)算是邁出了第一步。正面價值在於能引流,關鍵要看能不能做到到店客戶留資與訂單轉化。(智元、宇樹)訂單的量級很大,有可能是運營商準備放到營銷場景中。這次買的應該是一個研發底座,後續會進行大量的訓練和二次開發。”

汽車4S店或搶先規模化

事實上,早在今年4月,墨甲機器人就官宣完成了首批220臺墨甲人形機器人的全球交付。資本市場當時還炒作了一波奇瑞鏈人形機器人概念。

從官方披露的資料來看,奇瑞對於機器人佈局甚早,經歷了從工業機器人到人形機器人的演化。

2022年,奇瑞智造一工廠正式投產,車間內660臺工業機器人實現“平均一分鐘下線一輛車”。到了下一年,奇瑞和墨甲聯合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墨茵就完成首輪研發測試,首臺樣機下線。

2024年8月,奇瑞發佈CheryGPT大語言模型,率先應用於墨甲機器人。直至今年1月,奇瑞成立安徽墨甲智創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算是正式入局了。

據瞭解,其首款墨甲機器人“墨茵”已率先落地汽車4S店場景,可以在展廳中主動迎接來店顧客,進行車型介紹、銷售指導、繞車講解等服務。在7月9日的AiMOGA墨甲機器人首屆中國市場招商會上,更是吸引了超3000家汽車經銷商參與。

值得一提的是,墨甲機器人在人形機器人的設計上,較其他人形機器人企業,更加追求仿真。當前公司旗下墨茵機器人,不僅擁有人類的身材、臉蛋,甚至頭髮、牙齒、舌頭都在細節上精心打磨。

田豐也認爲,“現在的人形機器人分兩類,一類是進工廠的生產力機器人,另一類是客服銷售類的服務機器人,後者需要情緒洞察能力,這給下一代人機交互帶來新的要求和挑戰。因此,最近也有個趨勢,有些人形機器人公司開始做頭,使其擁有類似人的仿真電子皮膚和微表情,比如鬆延動力就做了仿真人形機器人HOBBS和小諾。”

人形機器人進入汽車4S店,到底能不能在經濟上算得過賬?經銷商們的熱情,能否持續?

田豐表示,“不管是在銀行還是4S店,當一個普通的客服沒問題,但要會聊天和成爲銷冠是兩碼事,中間有不小的距離。因爲成爲銷冠,需要體察用戶的潛臺詞、購買的意向需求、揣摩心理,有大量銷售的know how,目前的機器人應該還達不到這樣的要求。”

不過,田豐也認爲,像汽車4S店這種場景還是有正面價值,比如用戶會因爲有人形機器人,多來店裡看一看。接下來,要看能不能做到到店客戶留資與訂單轉化。識別感興趣的客戶,把客戶的資料留下來,形成銷售線索。後續諸如電話跟蹤、確定訂單等肯定還是需要專業銷售團隊來負責了。

運營商提前落子趕早集

相較於大廠孵化機器人企業的天然優勢,獨立的人形機器人本體公司商業化進程絲毫不落下風。

企查查數據顯示,6月25日,智元機器人和宇樹科技在中移(杭州)信息技術有限公司2025年至2027年人形雙足機器人代工服務採購項目中中標。

結合此次採購的比選公告來看,該項目總預算爲1.2405億元(含稅)。其中,採購包1爲全尺寸人形雙足機器人,預算爲7800萬元(含稅),中選人爲智元機器人;採購包2爲小尺寸人形雙足機器人、算力揹包、五指靈巧手,預算爲4605萬元(含稅),中標人爲宇樹科技。

對於人形機器人普遍數百萬元規模的中標項目來看,此次的上億元訂單,的確是超出業內預期了。

田豐判斷,“這次的訂單量級很大,有可能是運營商準備放到營銷場景中。假設是放到營業廳,就有諸如資訊服務包、流量包、話費服務等專用的know how。中移(杭州)買的應該是一個研發底座,會進行大量的訓練和二次開發,因爲目前純人形機器人公司生產的機器人,都是一個通用版本,如果要應用到具體的行業場景中,一定需要解決方案的二次開發。”

運營商佈局機器人不止中移動一例,早在去年,中國電信陝西公司就牽手優必選,計劃打造首款“AI大模型家庭桌面人形機器人”,並在AI+家庭、AI+教育、AI+工業智造、AI+商用服務等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

資料顯示,該款家庭桌面人形機器人以優必選悟空機器人爲原型,以中國電信星辰大模型爲底座,進行AI升級和硬件升級。中國電信陝西公司將開放在陝西省內的銷售渠道,力爭該機器人在陝西省內銷量不低於10萬臺。

在田豐看來,人形機器人應用到具體的C端生活場景,大概率會分三步演進。“第一階段,是領先的技術,現在的機器人公司主要負責開發領先的通用技術;第二階段,領先的內容,不管是賣車還是賣流量、話費等運營商的知識,這就需要行業的解決方案商來配套開發相應的內容;第三階段,絲滑的體驗,因爲機器人最終要服務每一個個體,如果體驗不好,等新鮮勁過了,就失去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