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馬拉松跑第二,鬆延動力訂單破千,交付能力是考驗

“我們希望公司能有健康的、持續的現金流,而非純粹爲了研發投入,去長期燒投資人的錢。”鬆延動力董事長姜哲源5月11日向南都記者表示,其公司會優先選擇能創造規模化現金流的場景探索商業化落地。

記者瞭解到,作爲一家成立不足兩年的人形機器人公司,鬆延動力當前的人員規模約70人,估值約10億元人民幣。憑藉在4月北京亦莊機器人半程馬拉松上第二名的表現,鬆延動力一時間炙手可熱。

“馬拉松之後,媒體、投資人、客戶快把我們公司給塞滿了。”5月11日鬆延動力舉辦的生態戰略啓動大會上,姜哲源介紹,公司的人形機器人大定數量(一般指預定且不退定金)已經突破了1000臺,居於行業銷量第二位——第一爲宇樹科技。

姜哲源後續在朋友圈進一步披露,當天這場生態戰略會,又爲鬆延動力新增了5千萬的訂單。

姜哲源說,很多代理商等着提貨,“交付是今年最大的考驗”。爲了能實現穩定的量產交付,鬆延動力在北京、常州、東莞三地佈局了生產基地。

官網顯示,鬆延動力的產品線包括雙足人形機器人和仿生人頭機器人。其中最出圈的是亮相機器人半程馬拉松上的N2,身高1.2米,被外界稱爲“小孩哥”。

之所以把矮小型人形機器人作爲業務起點,與鬆延動力的客戶來源有關。姜哲源介紹,當前客戶主要來自教育科研和展覽文旅領域,其中展覽展示場景的客戶大概佔據一半。對這兩類用戶而言,大尺寸人形機器人並不能帶來價值的提升,反而成本會大幅攀升。從外部市場情況看,賣得最好的人形機器人,基本也在1米3左右。

不過,姜哲源向記者透露,鬆延動力已在研發大尺寸人形機器人,仍需打磨,預計今年晚些時候發佈。

在投資人眼中,找到市場、找到PMF(產品市場匹配度)是機器人公司今年的重要挑戰。

SEEFUND無限基金管理合夥人馬麟說,2023年,具身智能行業的關鍵詞是“科學家”,有科學家的公司就不愁融資;2024年,關鍵詞演變爲“Demo(演示)”,初創公司紛紛發佈人形機器人的演示視頻;2025年,最重要的是PMF,要有現金流、有收入,“哪怕(利潤)沒轉正,至少證明市場對你的接受”。

馬麟指出,當人形機器人商業化提上日程,以研發型爲特徵的公司需要招聘一批員工負責銷售,而組織架構調整會帶來諸多問題和不同的企業文化,這對公司管理團隊構成考驗。

長期以來,商業化變現難題備受熱議,以金沙江創投主管合夥人朱嘯虎等爲代表的業內人士以商業化路徑不清晰爲由,直指具身智能賽道過熱和泡沫化。鬆延動力便是金沙江創投此前退出的早期具身智能項目之一。

姜哲源對此迴應,不可否認,人形機器人行業確實還在泡沫累積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會出現泡沫破裂的階段。但在人口結構老齡化態勢下,人形機器人產業從需求角度講是一個長期正確的方向。大浪淘沙之後,將留下一些真正具有長期生命力的優秀公司。

穿越週期的探索中,姜哲源認爲,一家初創公司需要逐步積累起商業化能力,歷史上幾乎沒有一家公司是依賴融資而活下來的。

採寫:南都記者 楊柳 發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