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延動力創始人姜哲源:機器人是體系化競爭,長板要長且不能有短板
4月19日,在全球首屆人形機器人馬拉松中獲得亞軍的"小頑童"隊鬆延動力,憑藉着N2人形機器人"類人"跑姿、創始人終點高情緒價值迎接機器人衝線、技術陪跑員頭冒汗珠等,在社交平臺火速"出圈"。
比賽結束後,參賽的N2機器人出現在了拍賣平臺,顯示市場價格爲88000元,1元起拍,經過21次出價後,最終以56806元成交。A股市場還出現了"鬆延動力概念股",公司也受到衆多投資圈人士的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上一次鬆延動力受到"熱議"或也與投資圈有關,彼時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稱正在"批量推出人形機器人項目",鬆延動力則是其中之一。3月29日鬆延動力在官方視頻號發佈了一條人形機器人奔跑的視頻,配文"無懼雜音,繼續前進;輕舟已過萬重山。"
此前有機器人公司表示,在選擇投資方時會更傾向於選擇產業方,主要原因是產業方會開放場景,有利於數據積累。在投資方的選擇上,姜哲源表示沒有太多的傾向性,"不一定說要有產業資源背景,能給我們帶訂單的機構我們都歡迎。"
鬆延動力於2023年9月成立,創始人姜哲源1998年出生,在清華讀博的第三年選擇輟學創業,專注於人形機器人、仿生人形機器人的研發與製造。目前鬆延動力有三款人形機器人主線產品:具身智能機器人"E1"、高動態人形機器人"N2",及仿生機器人Hobbs。
人形馬拉松出圈後,鬆延動力創始人姜哲源與財經網科技等進行了對話,他表示取得亞軍的成績是超乎預料的,在短時間把幾乎看起來不可能的任務完成了。面對爆火,他調侃道是"甜蜜的負擔。"在商業化上,姜哲源很"現實",他認爲一家健康的公司是要儘快"造血",纔有資格去談星辰大海。
當前N2的定價爲3.99萬元起,相較宇樹科技Unitree G1基礎款9.9萬元的售價,不到一半。姜哲源坦言,這犧牲了很大一部分毛利,"我們第一步目標是實現規模化,第二步目標纔是真正實現現金流轉正。規模起來後,在同樣價格情況下,能夠把毛利水平提到一個更健康的水平。五一之後,會漲價。"
從行業發展情況來看,姜哲源認爲熱度是超預期的,技術進步速度也是超預期的。在他看來,做機器人這件事考驗的是體系化的競爭力,不是一個單點的能力。"機器人是機電和算法深度耦合的系統,長板要長,且不能有短板。"
以下爲主要對話內容:
馬拉松會助推機器人
接下來在可靠性上提升一個新高度
Q:怎麼看待人形機器人馬拉松比賽對行業的意義?
姜哲源:馬拉松可能是全球第一次真正把機器人拉到同一個競技場上的比賽。對於整個行業而言,馬拉松是一個藉助公衆關注讓機器人公司提高自己產品可靠性的機會。
其實對我們來講,馬拉松最難的不是算法,而是硬件的可靠性。我們硬件在跑步的過程中其實出過問題,大家也看到像旋風小子中間還出現過頭掉的情況,還有倆人需要跟着用降溫噴霧對機器人進行降溫,所以說我們的硬件可靠性還是有提升空間。
我相信整個行業都應該意識到了這件事情,現在所有機器人公司的工程師們一定是在加班加點去提升可靠性。我覺得馬拉松會把機器人的可靠性在幾個月的時間裡拉到一個新的高度。
Q:人形機器人馬拉松考驗的是機器人哪些能力?
姜哲源:讓機器人跑21公里,對算法和軟硬件的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第二是考驗算法的極限速度能力,比如能跑多快,然後持續性跑多快,我覺得這兩個是比較核心的。
然後當然要考慮硬件的爆發力,如果硬件本身性能不夠的話,其實不能支撐得很快的。
Q:鬆延動力投入了多少人力、資源去準備這場人形機器人比賽?
姜哲源:去年機器人大會的時候,我們經歷了一波比較嚴重的機器人可靠性的危機。在這之後,正式立項把機構的穩定性提高到新的高度。今年年初樣機做出來後,我們就開始準備"空翻",這是我們開年來的第一仗,和3.99萬的價格,打的一個"組合拳"。
大概3月中下旬,我們開始投入到馬拉松研發當中,準備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我們確實整個團隊在這段時間裡特別能打,真的是把幾乎看起來不可能的任務完成了。
我們是小公司,人力其實並不多,整個算法可能是4個人,硬件結構上大概也是三四個人,還有一些裝配工程師,真正的研發工程師投入到馬拉松裡也就十幾個人。
賽道熱度和技術進步速度雙雙超預期
Q:博士輟學創業的初心是什麼?
姜哲源:因爲我從很小,就想創業了,我覺得創業是一個在開放世界做開放任務,就是完全open,你可以做任何法律以內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其實是能夠比較發揮一個人真正的能力。
Q:創業後行業發展是否符合預期?
姜哲源:其實賽道的熱度一直超過預期。早在2023年創業的時候,我們每次融資都以爲是最後一輪,但每輪之後都有新機構願意加碼,每一輪都是新的開始。我們後來覆盤,發現從底層邏輯出發其實也合理,因爲人形機器人和具身智能賽道一定是一個長期難而正確的事情,所以持續獲得關注、吸引投資也是合理的事情。
另外,整個賽道的技術進步速度也是顯著超預期。2023年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能走路的人形機器人鳳毛麟角。但是在2024年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機器人已經能跑、能跳,這其實一開始是想象不到的。
Q:現在鬆延動力團隊規模多大?
姜哲源:目前有70多人。公司從創業到現在,有一點我覺得沒做好,我的組織建設其實是通過查漏補缺的方式建起來的,哪裡缺人就補哪裡,這種方式不太好。
現在我得先把這個事情梳理好,目前研發團隊人手也不夠,今年還要重點補充交付、售後和生產方面的人才。
Q:目前主要客戶是To B還是To C?
姜哲源:其實我們不算同時佈局b端和c端,而是我們這個"小人"買的客戶既有b端也有c端。一些小b客戶和c端用戶可能就是一批人。我們主要聚焦的商業場景是小b端。
我們的產量是一年一兩千臺,這樣的產能主要是在打磨我們後續量產交付的能力,我們在努力打通整個公司商業化的閉環,從研發到生產到銷售,再到售後反饋。打通後讓閉環越轉越好,直到我們實現技術突破,再讓機器走進家裡面,我們這個公司就真的大起來了。
Q:爲什麼這麼早商業化?
姜哲源:從分析歷史來看,會發現很少公司一直靠不斷融資最後做成一家偉大公司的,這也不符合基本的商業邏輯。如果是靠融資養活,這樣的企業一定會受大環境波動影響,今年可能具身很受關注,明後年如果不受關注的話,作爲一家純研發型的創業公司,你就會看着這行一點點走低,甚至能算到自己哪天"死",我們不希望發生這種情況。
一家公司首先要成爲有利潤的公司,能掙錢養活自己的公司,纔算是一個健康的企業,只有實現這個我們纔有資格去談星辰大海。
整個賽道仍缺乏足夠的泛化性
Q:大家其實對人形機器人的期待更高,希望它不只是停留在娛樂或簡單陪伴的階段,假如它要真正達到商業化落地,現在存在的最大技術難點是什麼?
姜哲源:人形機器人現在進家幹活,最大的難點在於泛化性。實驗室裡我們看到很多驚豔的demo,像機器人洗衣炒蝦、疊被子、疊衣服,在實驗室裡都完全ok,但是當這些機器人進入家庭環境的時候就不太行。機器人這種靠數據驅動的算法在泛化性上其實會存在一些問題。
現在整個賽道其實普遍缺乏足夠的泛化性,泛化能力不夠。而泛化性的最大支撐在於數據,沒有足夠海量、多樣化的數據,實現不了很好的的泛化性。
Q:現在人形機器人在數據採集上有哪些方式?
姜哲源:數據採集目前主要分爲兩大類:仿真採集和真機採集。仿真這一塊我們暫時不考慮,因爲我們覺得目前仿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第二個是真機採集,真機採集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遙控操作,這種方式面臨的一個問題是成本較高,因爲每套採集設備都需要包含一個人形機器人。
我們現在正在採用的"UMI"方法,通過手持式夾爪完成採集,我們也有在做自己的採集設備,後續會進行規模化的採集。
Q:接下來會不會針對一些實際應用場景做研發,以及會不會做具身大腦?
姜哲源:我們不會針對一個場景研發,目前我們只賣標品,不做定製開發。
針對產品、場景的研發,我們交給生態合作伙伴來去做。因爲我們公司現在確實很小,如果我們快速把公司擴張到很大,從商業化、現金流和管理上都不合理。
短期我們也不考慮做具身,我們可能不會花大價錢去僱一些做具身的人才,這一塊也不是目前有精力顧得上的,長期來看是會去做的。
Q:機器人領域現在進入淘汰賽了嗎?
姜哲源:這個我不好評估,可能一些投資人會比我更好評估。但從我的觀點來看,我覺得不是的。這其實是一個足夠大的賽道,也能夠長期容下更多玩家存在。現在整個行業應該考慮的是如何一起把蛋糕做大,而不是說怎麼樣卷死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