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鬆延動力姜哲源:歷經三落三起重大考驗,期望儘快實現資本化
人形機器人(300024)始終是今年以來備受矚目的話題,無論從政策扶持還是技術突破層面來看,其發展態勢都十分良好。
前不久,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事精彩開賽,現場氣氛熱烈。在比賽中,亞軍和季軍均被兩位來自鬆延動力的人形機器人“小朋友”收入囊中。它們憑藉出色的成績與卓越的穩定性,迅速讓鬆延動力機器人聲名遠揚。
本期和訊《看多中國》欄目深入探訪鬆延動力,特別邀請到鬆延動力董事長姜哲源,爲我們揭開人形機器人背後那些精彩故事。
和訊網汪雷:能否爲我們詳細闡述一下,在這場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事中,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饒有趣味的具體細節?
鬆延動力姜哲源:在此次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事中,有幾個饒有趣味的細節。
我們的團隊有“小頑童”與“旋風小子”兩支隊伍,旋風小子隊率先出發。然而,在賽程過半時,意外發生——旋風小子機器人因內部線路鬆動,突然摔倒在地,頭部甚至脫落。不過,工程師迅速介入,簡單調試後,機器人重新啓動,繼續投入比賽。這一插曲意外成爲賽事熱點,引發廣泛關注。
另一值得稱道的細節出現在終點線。小頑童隊在比賽中表現搶眼,多次實現超越,最終以第二名的成績衝過終點。抵達終點後,小頑童靜靜等待旋風小子的到來。當旋風小子抵達終點時,兩隊機器人相互“奔赴”,這一溫馨畫面被網友捕捉並廣泛傳播,被譽爲賽事中的有愛瞬間。
和訊網汪雷:機器人並非新生事物,在科技發展歷程中已存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但近期人形機器人發展卻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您認爲推動此次人形機器人大爆發的前期先決條件究竟有哪些?
鬆延動力姜哲源:此次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爆發,主要受以下三方面因素推動。
其一,大模型的出現是關鍵驅動力。大模型依託海量語料數據、龐大的模型參數以及強大的算力,實現了卓越的效果。它不僅能實現與人類流暢對話,使人難以分辨對話對象是人還是機器,甚至能對一些複雜問題進行推理。基於此,人們開始深信,在海量數據(603138)的驅動下,人工智能能夠勝任人類的工作,融入人們的生活,擔任保姆、管家等角色。這種信念成爲推動人形機器人發展的重要力量。
其二,人形機器人硬件技術取得革新。以往,工業機器人多采用精密的諧波減速器,力控方面則依賴扭矩傳感器或彈性體進行扭矩傳感。而如今,準直驅技術被應用於機器人領域,即採用小減速比的減速器搭配大扭矩無刷電機的方案,基於電流環實現力控。這一設計思想幾乎被所有主流人形機器人所採用,是硬件層面的一大顯著變化。
其三,需求側的變化爲行業帶來利好。無論是中國還是衆多發達國家,在向發達國家邁進的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面臨人口結構老齡化等問題。人們期望未來機器人能夠替代或補充勞動力短缺,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這種需求端的提振,爲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綜合上述三方面因素,人形機器人賽道迎來了黃金時期。
和訊網汪雷:隨着DeepSeek等先進語言模型的問世,其在語言處理能力上展現出了顯著提升,能夠針對用戶提問提供更高質量的內容迴應。在此背景下,利用大模型驅動機器人行爲的技術目前發展到了何種階段?
鬆延動力姜哲源:從當前發展水平來看,利用大模型驅動機器人行爲的技術尚處於初級階段,甚至可視爲未真正起步。在探討機器人行爲驅動時,我們通常將其分爲上肢操作與下肢移動兩部分。
具身智能涵蓋移動、導航、操作三大核心功能。在移動方面,無論是輪式底盤的運動,還是雙足機器人的行走穩定性及路徑規劃,目前均取得了較快進展且方向明確。我們認爲,移動問題的解決已近在咫尺,未來足式機器人的移動穩定性將不再是技術瓶頸,基本能夠實現“人能去的地方它都能去,人不摔倒的地方它也不會摔倒”的目標。
然而,在操作與導航領域,技術進展相對滯後。特別是上肢操作,我們公司乃至全球範圍內,都認爲該領域尚未完全起步。其核心問題在於,儘管數據驅動技術備受推崇,但當前全球範圍內關於上肢操作的數據集極爲匱乏,累積數據量可能僅有幾萬小時,與實際需求存在巨大差距。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公司正積極佈局數據收集,以期推動上肢操作技術的快速發展。
和訊網汪雷:在此次半程馬拉松賽事中,各家機器人得以在統一平臺上同臺競技,這一過程如同揭開行業“面紗”,讓各方技術實力得以直觀展現。從技術驗證角度來看,爲何半程馬拉松被視爲當前檢驗機器人能力的理想試驗場?它重點考覈的是哪些核心技術?
鬆延動力姜哲源:半程馬拉松作爲檢驗機器人移動能力的試驗場,其重要性與挑戰性不言而喻。21公里的賽程,即便對人類跑者而言也頗具難度,對於尚處於發展階段的機器人產業及產品而言,更是嚴峻考驗。
該挑戰的核心聚焦於可靠性與穩定性。可靠性要求機器人在長時間、高強度的運行過程中,不能出現重大故障或停機情況;穩定性則體現在算法層面,要求機器人在面對複雜地形,如溝溝坎坎、坑窪不平的路面時,能夠保持穩定運行,順利跨越障礙。在此次半馬賽事中,機器人摔倒的情況屢見不鮮,幾乎所有參賽隊伍都遭遇過此類問題,唯有“小頑童”機器人全程未摔。
和訊網汪雷:貴公司創業至今已有一年零八個月,您如何回顧並評價這段創業歷程?
鬆延動力姜哲源:在創業一年零八個月的征程中,我們歷經了三落三起的重大考驗,每一道坎都關乎公司的生死存亡。
創業初期,我們遭遇了首道難關——融資困境。2023年創業伊始,我們既無豪華團隊背景,又因產品尚處於研發階段,難以拿出具有說服力的樣本,融資之路異常艱難。在資本市場普遍看重團隊實力的背景下,我們草根出身的團隊在融資過程中屢屢碰壁。直至2023年底,我們憑藉打造出機器人原型,憑藉這一實質性成果,贏得了投資人的青睞,順利獲得種子輪融資,從而艱難地邁過了第一道坎。
然而,去年3月,我們再度陷入困境,團隊管理與現金流問題接踵而至。公司運營陷入多器官衰竭的危急狀態。在這生死存亡之際,我們毅然決定對團隊進行全面革新,實施內部二次創業。與此同時,我們幸運地迎來了轉機——我們的人臉項目雖尚未有成熟產品問世,但其獨特的商業化前景卻吸引了北京市產業基金的關注。他們認爲這一方向具有機器人商業化的巨大潛力,並決定對我們進行第三輪投資。這筆資金猶如及時雨,將我們從ICU中搶救出來,使公司重歸正軌,成功邁過了第二道坎。
第三道坎則出現在馬拉松賽事籌備前夕。對於機器人本體公司而言,2025年最大的挑戰在於商業化量產。然而,在2025年年初,我們公司甚至尚未組建起專業的銷售、運營和營銷團隊,團隊建設嚴重滯後。面對這一嚴峻形勢,我們藉助空翻表演、馬拉松賽事以及生態大會等三大活動,構建起“三級火箭”的商業化推進模式。通過這一系列舉措,我們成功將公司商業化進程推向了行業第二名的高度。
和訊網汪雷:那麼,在資本運作層面,目前貴公司是否已有相應的戰略規劃或佈局考量?
鬆延動力姜哲源:目前,我們正在積極考慮資本運作路徑,近期正與多家券商進行密集溝通,旨在推進公司的商業化進程與資本化戰略。我司的一大顯著特點是發展速度迅猛,自創業首日起,僅用四十餘天便成功研製出具備行走能力的人形機器人。歷經一年多的時間,我們已從初創的草根團隊成長爲手握超億元訂單的企業。
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公司各項事務均呈現出加速推進的態勢。我們期望能夠儘快實現資本化,以進一步推動公司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