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民間老說法經不起現實考驗?

參考消息網8月20日報道 西班牙《趣味》月刊網站7月17日刊登題爲《閃電不會兩次擊中同一個地方?流行的民間傳說經不起現實的考驗》的文章,作者是比森特·費爾南德斯·德博瓦迪利亞,內容編譯如下:

在21世紀的今天,對一些站不住腳的說法我們仍然堅信不疑,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儘管事實擺在眼前,它們依然存在。

說法一:閃電不會兩次擊中同一個地方

如果這種說法是真的,那我們可能得把全世界的避雷針都扔進垃圾桶了。因爲避雷針的設計初衷就是爲了讓這些電擊現象變得無害,它吸引的不是兩次閃電,而是儘可能多地吸引閃電。事實上,人們通常會把避雷針安裝在很高的地方,閃電在這樣的地方更易發生。

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個避雷針位於美國紐約的帝國大廈,該建築高度約爲443米(包括天線),每年平均遭受25次閃電襲擊。此外,巴西的熱帶氣候也容易引發雷暴,著名的里約熱內盧基督像在同樣的時間裡會遭受6次閃電襲擊。但是,世界上發生閃電次數最多的地方並非高地,而是一個湖泊: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這裡每年有300天會發生雷暴,大多數閃電都集中在與卡塔通博河的交匯處。

“閃電不會兩次擊中同一個地方”,這句話可能被用來表達巧合發生的機率很小。確實有人一生中多次被閃電擊中,但每次被擊中的地點都不相同。

說法二:亞馬孫是地球之肺

有些說法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人們不再去驗證其真實性,“亞馬孫是地球之肺”就是其中之一。不可否認,亞馬孫流域面積達700萬平方公里,是地球上規模巨大的光合作用發生地,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並釋放出大量氧氣。然而,肺部的功能恰恰相反:肺是用來吸收氧氣並釋放二氧化碳的。不過,我們還是可以接受這種文學修辭上的比喻。因爲歸根結底,亞馬孫地區確實有助於地球的“呼吸”。

即便如此,亞馬孫也稱不上是“地球之肺”,因爲從規模上說,亞馬孫雨林自身吸收了其產生的全部氧氣,用於維持構成這片雨林的植物新陳代謝,因此對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沒有任何影響。

亞馬孫對環境的貢獻在於維持水循環。它向空中釋放出大量微小的生物殘留物,如花粉或正在分解的物質,這些物質有助於雲層的凝聚。因此,該地區總是降雨不斷,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微氣候,進而產生了“飛行河流”現象,這其實是在南美洲流域上空移動的水蒸氣氣流。

這樣的“飛行河流”可以移動長達3000公里,爲整個巴西帶來降水,其運水量甚至超過了亞馬孫河本身,只不過是在距離地面兩公里的高空。

說法三:珍珠會溶解在醋中

儘管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把這種說法當成一種迷思看待,但一些相對近期的實驗可以證實珍珠確實可以在醋中溶解,只是溶解的方式並非像人們之前所認爲的那樣。

美國州立蒙特克萊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珍珠是礦物質,其中的碳酸鈣會與醋中的醋酸發生反應,分解成醋酸鈣、水和二氧化碳。這位研究員親自進行了實驗,將一顆珍珠放入一杯醋中。她的結論是,5%的醋酸溶液確實可以溶解珍珠,但一顆1克重的珍珠需要24到36小時才能變成昂貴的粉末。

像埃及女王所佩戴的那種稀世珍珠幾乎瞬間溶解的說法,顯然是不可能的。至於這種混合物的味道,那就是另一回事了。(編譯/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