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川普關稅大刀的挑戰

美國總統川普4月2日宣佈對各國課徵「對等關稅」震撼,恐將世界經濟推向衰退,臺灣則是受害的重災區。路透

美國總統川普4月2日宣佈對各國課徵「對等關稅」震撼,恐將世界經濟推向衰退,臺灣則是受害的重災區。行政院長卓榮泰雖然提出新臺幣880億元的因應方案,賴清德總統也宣佈「無意報復」,並尋求「零關稅」談判,但週一股市仍出現歷史性重挫,社會極度不安。

除半導體等少數產業外,臺灣被川普要求課以32%關稅的消息,舉國譁然。細究川普「對等關稅」公式,竟發現充斥不合學理、假設與實證結果任意性,甚至被引述參數的學者都澄清。川普荒謬的關稅算計,徹底毀壞經濟學者尊重市場、自由貿易與實事求是的「三觀」,民間批評公式暴力之聲不絕於耳。

川普關稅邏輯建立在商人的「分潤」思維;他認爲外國以不公平貿易手段造成對美出超,搶走美國人的工作;外國出超就是賺美國人的錢,所以要求外國繳回一半出超降低貿易失衡,而稅率就由外國對美出口額當作分母決定。依此邏輯,一國縱使降低對美出超,卻仍有可能被課以高關稅;他國想要川普「赦免」高關稅,就必須得到他的首肯。

各國對川普高關稅政策的迴應不一,可分爲以牙還牙的對抗、靜以待變的謀定後動,以及聽天由命的順從等三大類。中國大陸針對美國製品課徵相同關稅,並管制稀土輸美就是對抗模式。歐盟考慮選擇性對抗則屬謀定而後動。被課重稅的越南選擇完全順從,表示要大幅降低美方進口關稅,而得到川普正面迴應。至於賴總統妥協於「對等關稅」的態度比越南更積極,但是否能因此降低稅率,仍在未定之天。

雖然臺積電(2330)宣佈千億美元赴美投資,但臺灣仍被川普課重稅,顯然是出乎大家意料。行政院第一時間表示不合理,要「嚴正交涉」,昨賴總統態度轉變,政策定調「不報復」「零關稅」「大采購」三大對策,但是否真能符合美方需求則仍有疑義。

川普很早就公開要以關稅作爲施政主軸,可惜政府對川普政策出現嚴重認知落差;川普要的並不是貿易互補,而是半導體供應鏈在美生產,以及由川普決定的臺美貿易「平衡」。除非臺灣任由美方予取予求,不然只要川普要求不被滿足,關稅大刀恐將持續存在,而臺灣電子、資訊及傳統產業必然嚴重受創。至於行政院提出融資優惠、租稅減免,協助外銷、輔導轉型、開拓多元市場等措施,就只是暫時舒緩企業困境罷了。

政府儘可能化解川普關稅大刀威脅,但也要有無法完全滿足川普要求的準備。臺灣生產本質是供應鏈一環,應從經濟整體結構評估貿易的平衡性,而非川普雙邊貿易平衡的天真觀念。臺灣與美貿易經常帳若真的出現「平衡」,其對臺灣經濟衝擊恐會更嚴重;政府必須嚴謹評估滿足川普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政府與川普政府談判,需要社會力支持,故應將貿易談判過程透明化。社會若充分理解臺灣處境,才能形成休慼與共的體諒。否則,政府與美談判若無條件地退讓,恐將引發社會反彈,傷害政府公信力。

川普的高關稅必然衝擊臺灣經濟,政府應轉化危機爲改革契機。例如可進行租稅改革;修正關稅、貨物稅及其他貿易障礙,但宜對全球一視同仁實施,進而促進臺灣與各國貿易往來,有利「多元化」經貿發展。政府更須誠意化解政治僵局,推動朝野和解,調整預算擴大內需,開放陸客來臺觀光,以振興民間經濟。

川普關稅大刀是臺灣的國安危機,政府不宜再以「涉外不讓人知」的封閉作風與美談判,透過社會溝通「能讓與不能讓」的共識,畢竟無止境的妥協並不符合國家利益。政府若政策合理且有民意支持,那麼面對川普「梭哈式」的貿易談判也就不足畏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