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骨髓移植病牀至少得等2個月 全臺121張牀近七成在北部

全臺骨髓移植病房有121牀,66%集中在雙北以及桃園。病牀示意圖,非骨髓移植病房,本報資料照片

異體骨髓移植過程中,患者免疫力幾乎喪失,需在「高度無菌」的環境進行,才能降低感染的機率,根據衛福部統計,全臺總計有121張骨髓移植病牀,其中80張牀設在雙北與桃園,佔比達6成6。臺灣每年約有300例需骨髓移植患者,林口長庚兒童內科部副部長陳世翔表示,國內的骨髓移植病牀大多是成人與兒童共用,以林口長庚小兒血液科的經驗,一位需異體骨髓移植的病童從確定要移植到可以住進移植病房進行治療,至少要等2到3個月。

陳世翔表示,骨髓移植過程複雜,且每位患者病況不一,除了找到配對合適的骨髓捐贈者外,患者須先經化療,清除體內癌細胞,在殘餘癌細胞指數低、病患健康體力等狀況好時,一般而言是進行骨髓移植的最佳時刻,但有時會因爲本身疾病無法控制得很理想,或身體健康狀況不適合移植等情況,而無法於預定時間移植,萬一在移植前癌細胞復發,病患就得重新接受化療,更延後移植時間。

「異體骨髓移植最好要在骨髓移植病牀」陳世翔說,進行異體骨髓移植時,患者的免疫力幾乎喪失,如果有任何的細菌、孢子、黴菌等,都可能引發嚴重感染,只是國內的骨髓移植病牀數有限,如果碰上需儘快移植骨髓的個案,短時間內又沒有骨髓移植病房,非不得已的情況下,也許有些醫師會考慮選擇是在「正壓隔離病房」執行,只是患者感染的風險,就會高於住在骨髓移植病房者。

骨髓移植病房設置條件嚴苛,除了需要無菌以外,照護人力也會高於一般病牀。和信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碩學主治醫師陳榮隆說,骨髓移植病牀護病比條件,比照加護病房,一位護理師照顧兩位患者,照顧骨髓移植患者非常不容易,需要有高度耐心及經驗的護理師,也因此願意投入的人不多,對醫院而言,這是高成本的投資,他笑說,每次都提醒「做一個(骨髓移植)賠一個」。

兒童重症醫師多於醫學中心執業,根據醫師公會全聯會統計,於醫學中心擔任小兒科醫師的人數,從2020年的974人,到去年人數爲950人,減少24人。陳榮隆說,小兒科醫師變少,早已不是新聞,少子化讓醫師投入意願低,更遑論小兒次專科的人數,現在只出不進。

不過,陳榮隆說,臺灣的異體骨髓移植技術高,且愈來愈進步,過去追求骨髓配對「完全吻合」才建議執行,近年半相合技術成熟,即使各家技術略有不同,但整體成功率極高,以和信爲例,近年他執行的10多個案例,三分之一的患者移植後1個月就完全恢復,3個月內完全恢復達七成,最慢恢復的時間爲5個多月。

陳榮隆感嘆,即使現在移植技術佳,確實有許多案例是因爲等不到移植病牀,就先離世的案例,但骨髓移植病牀設置費用高,維護成本也高,也讓醫院設置的意願降低。

陳世翔說,國內多數醫院的骨髓移植病房是成人與兒童病患共同使用,好處是病牀調度較順利,壞處是兒童與成人的疾病狀態仍有顯著差異,此外,照顧兒童病患必須要更有耐心,甚至得多花時間精力旁敲側擊瞭解他們的病況,因此期待各醫院都能有兒童病患專屬的骨髓移植病牀。

陳世翔說,有時候院內移植牀位安排有困難時,團隊也會依照患者的居住地,建議並協助家屬將病童轉介至當地且有移植病牀的醫院,只是病童家屬有自己的考量,多會選擇繼續等候團隊的安排。骨髓移植與其他移植的概念類似,只要符合條件,愈早移植愈好,他也提及,國內的小兒血液腫瘤醫師的骨髓移植治療與照護能力都具有相當水準,建議要儘早跟團隊醫師討論移植計劃與安排病房。

對於骨髓移植病房數吃緊一事,中華民國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葉士芃說,目前尚未聽聞有病牀數不足的問題,僅部分規模小的移植中心,人力調度稍微吃力,其餘設有骨髓移植病牀的醫院,並無沒醫療人力就開不了牀的情形,而自體骨髓移植費用高昂,落在50萬到200萬間,礙於治療成本高,對醫院而言,確實是不具利潤的項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