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職棒球星戰勝血癌 潘忠韋揭「8個月化療、2度骨髓移植」歷程
▲潘忠韋撐過化療、骨髓移植及慢性排斥等煎熬,鼓勵沈玉琳用樂觀心情面對病情,並相信會有好的結果。(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藝人沈玉琳罹患血癌,據傳可能要進行骨髓移植,讓許多粉絲擔心。對此,曾苦於血癌並接受骨髓移植至今逾5年的前職棒球星潘忠韋,今上午爲沈玉琳隔空打氣說,他在電視上總是很樂觀,希望他繼續保持這種心情,把自己交給醫師,而且要相信事情會有好的結果,正面看待治療,一定有機會好好陪伴家人。
潘忠韋曾是家喻戶曉的中華隊與職棒球員,目前是專業球評。回憶當年確診血癌,他說,一開始完全沒有想到,只覺得經常有點發冷,但就在轉播中華隊上一次的12強賽事時,突然感到脊椎「像被電流擊中一樣,有很明顯的抽痛」,這才請假去檢查,確診後隨即轉至血液腫瘤科,醫師立刻要求住院、準備骨髓移植,「這一切都來得太快了」。
針對確診前的症狀,潘忠韋提醒民衆,入院前他反覆低燒1個多月,但因爲都不到39度,沒特別警覺,想說可能是疲勞,所以只吃退燒藥,結果就醫時,發現白血球竟已接近7萬(正常值4千到1萬),檢驗證實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潘忠韋提到,當時的治療漫長又辛苦,他先接受爲期1個多月的誘導化療與類固醇治療,隨後再進行4至5次鞏固化療,撐過長達8個月療程後,才進入骨髓移植階段,而第一次移植是透過慈濟骨髓資料庫找到非親屬捐贈者,「可惜沒有成功『種上去』」,但考量病情急需,醫療團隊於是改採他哥哥潘忠勳的半相合(染色體僅50%相符,排斥較強)骨髓進行第二次移植。
▲潘忠韋化療時間長達8個月,過程辛苦。(圖/翻攝潘忠韋臉書)
此外,潘忠韋在治療過程中曾轉院、從馬偕醫院轉到臺大癌醫中心,他表示,由於自己的移植屬於異體移植,而臺大團隊在這方面更具經驗,於是經討論後決定轉院,由臺大完成移植及後續追蹤。
對於移植後的排斥反應,潘忠韋則說,當時歷經連續2周高燒,全身黏膜發炎,皮膚有大片潰瘍,伴隨劇烈腹瀉,所幸醫療團隊迅速投藥並調整療程,這才熬過危險期,並進入與慢性排斥共處的階段。
潘忠韋表示,慢性排斥帶給他至今幾乎不曾中斷的神經性疼痛,「我的雙腳是24小時隱隱作痛」,不但影響日常活動,也曾干擾睡眠,一度須依賴鴉片類止痛藥才能睡,但長期使用讓他情緒陷入低潮,後來改用普拿疼等非中樞止痛藥,情緒副作用減輕後,他才找到和疼痛共存的平衡點。
▲螢幕上的沈玉琳總是笑嘻嘻,未來卻將面臨多種治療挑戰。(圖/翻攝Facebook/沈玉琳的御琳軍)
即便時刻都會痛,潘忠韋仍堅持每天運動。他說,如果不動,擔心體能會下滑很快,更怕跌倒,所以堅持日行萬步,同時會進行深蹲以加強核心,每個方向各10次,「不用器材,也不佔時間,卻能維持力量」,病友也可多參考。
對於同爲名人的沈玉琳也確診血癌,潘忠韋說,雖不知道沈是哪種型別,但可能一樣都要面臨化療、骨髓移植等挑戰,他爲對方打氣說:「電視上的你總是很樂觀,相信你也會用這樣的心情去面對病情,把身體交給臺大的醫療團隊,然後相信事情有好的過程,結果也會好。」
潘忠韋如今雖已無法在球場上飛奔,但仍活躍於轉播工作,他笑說,感謝醫護人員、家人與社會各界的支持,「我很幸運,能走到今天,還能用我的故事鼓勵別人」。